Gen Z ( 又称 Z 世代 ) 出生于 1997 年至 2012 年;Gen Alpha ( 又称 Alpha 世代 ) 是在 Gen Z 之后, 出生于 2013 年至 2024 年。
「在我们前线看到,较主流传统的毒品,如冰毒、可卡因,服食者组别最多仍为 25 至 40 岁。」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 PS33 深水埗中心服务主任吴新健(Michael)指,就「吸毒年轻化」命题,首先需厘清当中指所有毒品,还是某一种毒品趋年轻化。
他指,目前主流论述形容青少年吸毒情况突然急升,源于依托咪酯的兴起,较多一大群年轻人使用,导致数据上呈现「年轻化」。
中心社工郭婉琳(Kanas)表示,新一代年轻人整体用药状态易于社交媒体呈现。事实上,亦有很多成年人服用新兴毒品。「对年轻人来说,可能较容易去发现、追寻或渴望尝试所谓的『潮流』是怎样。例如依托咪酯在IG 及 Threads 上散播的这个转变,或跟随主流去尝试的情况。」她指,药物副作用,令他们易于受情绪驱使下做出非法、高风险行为。
Michael 续称,毒品年轻化背后的传播方式值得留意。以往要取得毒品,需要认识特定圈子、出入特定场所,才有机会接触「拆家」。反观现在,在线已可购买毒品,加上新兴毒品包装多形态(如用水果味、chill 等术语),年轻人会较易接纳,继而产生尝试的意欲。
未成年与成年吸毒者的资金与服用模式不同
按 Kanas 经验,未成年吸毒者资金少,通常朋友请客或一起凑单分享。成年用家相对较少凑单,部分会一边吸食,一边借钱购买毒品。
她指,年轻吸毒者初期大部分常于深夜在公园、球场、波楼(桌球室)等地点聚脚服食。而绝大部分成年用家会独自吸食依托咪酯,不如年青人般会跟别人分享。
Michael 表示前线工作中亦发现成年吸食者会透过服用依托咪酯取替原本正在服用的毒品。「在用家角度,以前用的毒品可能一晚要几千、几万元,但是依托咪酯只需几百元,感觉上毒品问题是受控了,其实成瘾行为上还是一样。」
依托咪酯用家:继续吸毒又不会呈现以往吸毒形态
二人均表示,依托咪酯近数年的兴起,拉低服务对象年龄。现时相关个案占中心整体个案约一成,包括年轻用家、「家人个案」:一些怀疑或者甚至知道子女有服用依托咪酯习惯的家人。
当中个案情况不同,有普遍同住家庭,也有最初同住,现分隔异地、甚至居住院舍的情况。
Michael 反映,每个被毒品影响的人都有自己需要毒品功能的原因,但最前提必定会面对购买毒品的金钱开支,其次为他人对自己吸毒行为的质疑或不满。「如果自己以往用的毒品(如冰、可卡因等)给家人或伴侣知道,他们会给予很大压力要『我』戒掉。使用依托咪酯,少花钱,继续服毒又没有以往吸毒的形态,好像『有个交代』」
「我们所担心的就是,依托咪酯会不会成为一个 Gateway drug (入门毒品),
慢慢由一个 Occasional user (偶尔用家)变成Habitual user(惯性用家)。」
- PS33 深水埗中心服务主任吴新健(Michael)
药物辅导有如「清抽屉」与用药者共同面对创伤与孤单感
Kanas 强调:「很多人都会联想『戒毒』-停止吸毒便达到目标,但在我们的服务,其实戒毒之后要预防重吸,才是很大的挑战。」
PS33 中心会先评估用药者在毒品功能、精神状况以及社会功能的状态。继而判断用药者适合于社区戒毒生活、与专业人士定期会面,还是通过住院模式脱瘾。辅导对象不限滥药者,其家人、伴侣关系都会一并参与。透过小组、个案辅导等方式,助戒毒者找回自己身份,解决吸毒根源。
「人生有如抽屉般,我们将所有的创伤、关系、不开心等堆积在抽屉暗处,药物辅导正正是一个整理抽屉的过程, 社工陪伴服务对象一起回顾及整理。毒品的功能,扣连在什么时空里,帮助了滥药者什么,如果没有毒品,又要依靠什么再走下去。」
就依托咪酯正名一事,Michael 认为对药物预防工作有帮助,对现有毒品用家则未必造成太大影响。毒品取名的难度,在于会不会因而「污名」用药者?令人感觉服食者存人格问题,或令吸毒者不敢求助。
连结缺口,走近,不要撇下年轻人
「很多有用药的年轻人,其实他们很『一个人』。可能是家长忙于工作,又或者每个人彷佛有时间都给了手机,年轻人更是。」
Kanas 直言,让滥药者首先知道,身边人关心其身体状况,并且可以随时倾诉十分重要。
学习重新将视觉由网络、自己的世界中,聚焦身边人。她建议家长可将视觉放在年轻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生活情况,而不单是行为上转变。「尝试了解年轻人现在的状态是怎样,才可谈及做些甚么去帮助。」
只有连结中间的缺口,让大家明白和愿意走近对方,是改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