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联总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议)何俊杰先生
社联总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议) 何俊杰先生

香港人口高龄化速度惊人,我们正在努力实践「居家安老」,除了必须妥善照顾长者,还有一群每天承受巨大压力的照顾者。他们承载的不仅是日常起居的劳碌,更是在挚爱步入晚晴时,那份对未知、对生死抉择的沉重困惑。

社联最近发布的《照顾者生死素养研究报告》,本港照顾者的「生死素养」平均分仅4.97(满分10分),低于新加坡的5.66分。「生死素养」并非空泛概念,它关乎照顾者在面对病患、讨论生死、掌握医疗条例及社区资源的实际能力。研究发现,素养越低,照顾负担越重。六成照顾者属「高负担」群组,平均每周照顾时数达42小时,当中四成更有健康问题。

研究指出,照顾者对「在家离世」法例及社区资源认识不足,逾半未曾与被照顾者讨论晚期安排,主因是「不清楚如何订立」及「担心讨论会带来情绪压力」。他们对预设照顾计划、持久授权书等工具普遍陌生,正正是这份「不惑」加剧了照顾的重担。

社联最近举办「生死教育关怀友善双周2025」及「从划到不惑」主题日,推广「生命管理」概念,促进跨界别合作,将知识带入社区。事实上,活动期间,巿民不但对健康检测感兴趣,也想进一步认识生命管理的相关政策及服务。

面对《维持生命治疗的预作决定条例》即将实施,当局可考虑建立生命管理政策框架,包括标准化现在及默认照顾计划和讨论清单、研究设立「促进员制度」,并强化照顾者支持系统,如利用AI搜寻繁杂的社区资源、增设晚期照顾元素及情绪支持,并提供支持晚期照顾的社区照顾服务券。

规划晚晴并非孤军作战。当我们能坦诚地讨论照顾和后事,及早利用遗嘱、授权书等工具及早准备,减少未来遗憾。期望透过建立关怀照顾者与晚期病患的社区网络,更好地照顾生命走到最后阶段的人士。

Compassionate fortnight poster
生死教育关怀友善双周2025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