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宜女士
人工智能(AI)由昔日的专用性,演变到今天的民间通用,并从文本生成扩展至图像、影像等跨媒体内容多模态趋势。近期动漫风格生成图的热潮,更反映AI作为超级工具所掀起的行业变革。这种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单剑指商业世界,也对人文发展有重大影响。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团队早前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数字政府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孟天广教授,以及人工智能伦理与数码互动领域的知名研究学者Dr Hubert Etienne,讨论如何建构AI平行生态。
孟教授指出,生成式AI同时需要「计算机智能」(CI:Computer Intelligence,即计算器模拟人类思维及判断)和「社会智能」(SI:Social Intelligence,即人类对社会的感知、心智及互动)共同主导。目前,科学家对AI的发展偏重于计算机智能,而忽视了人文认知发展和社会共识的形成,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AI数据体系虽然展现出高效的计算能力,但人类社会伦理、人际间的互动和创造能力等,并不能单靠电子技术呈现。推动AI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有助建构具备社会智能的知识库,继而促进AI应用于人类社会多样化而广泛的场景,配合参与集体智慧,结合在地化、行业政策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强化治理能力,保障社会均衡和公平的发展。
Dr Hubert Etienne亦指,可持续的AI生态系统关键在于民众的接受程度。这意味人们需要相信AI,并看到它的价值,透过融合社会智能来增强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
他们都提及AI发展与规范应相辅相成,欧盟《人工智能法案》采取风险分级管理,强调算法透明度和审计;中国也于2023年制订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在发展中规范、支持产业落地,同时评估社会影响。内地的地方政府将AI「在地化」,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多使用AI作城市资源分配,较小规模的城市则侧重于服务社区。政府透过建构「一网通办」平台,促进部门协作,精准为市民配置公共服务。
两位专家亦将于5月20日来港参与社联的「S+高峰会暨博览」,分享更多对AI的发展趋势与论析。
文章刊于2025年5月16日《Recruit – 陈文宜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