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港人口高龄化加剧,有安老院舍院长指出现时经中央轮候册派来的院友多为年长体弱,或是没有家人支持的有需要长者,平均入住年期由过去十多二十年,大幅减至仅3至7年,院舍已成为许多长者人生最后一站。有见及此,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于2016年资助推行赛马会安宁颂「安宁在院舍」计划,为院友提供晚晴照顾支持,透过提供医疗设备、设置安宁房间、举办培训工作坊,以及推动预设照顾计划讨论,协助院舍建立完善的晚晴服务。计划不但减轻院舍职员的忧虑,更让院友在熟悉的环境中有尊严地离世,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营造善终文化。

院舍成为长者晚晴照顾主要场所

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养真苑院长郭保茵指出,院舍的角色在近年出现重大转变。过往长者即使没有特别护理需要也会排队入住院舍,入住后可能居住十几二十年。然而评估制度改变后,只有真正需要护理照顾或缺乏家人支持的长者才合资格进入院舍。经中央轮候册派来的长者普遍较为体弱,不少患有认知障碍,年龄更高达九十多岁甚至一百岁,他们的入住年期大幅缩短至3至7年左右。对许多长者而言,院舍很大机会是他们人生终结的最后一站。

基督教灵实协会赛马会安宁颂「安宁在院舍」计划(九龙东)计划经理李瑞昌表示,根据估算,院舍院友占全年死亡人口约三成,而研究显示每间院舍每年约有15%的院友离世。这些数据清楚反映院舍已成为许多长者晚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晚晴照顾需求日益迫切。

赛马会安宁颂「安宁在院舍」计划支持院舍加强长者晚晴照顾服务

有见及此,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于2016年捐助推行赛马会安宁颂「安宁在院舍」计划,支持不同院舍加强长者晚晴照顾服务。计划自2016年开始至今,在全港各区推行,九龙东地区首阶段由香港老年学会开始协助院舍开展晚晴照顾工作,基督教灵实协会2022年加入第二阶段,现时总共服务了九龙东15间院舍,服务超过700位院友。

基督教灵实协会赛马会安宁颂「安宁在院舍」计划(九龙东)注册护士梁金凤指出计划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设备方面,团队资助院舍购买医疗设备,包括气垫床、吸痰机和制氧机等,并协助院舍设置专门的安宁房间照顾临终院友。在培训方面,计划团队定期举办讲座和工作坊,让院舍同工认识晚期照顾的理论和实践技巧。此外,计划更提供医生支持,当院友进入濒死期入住安宁房时,医生每日到访看诊,评估院友是否适合在院舍离世,并向家属和同事解释情况。

推动预设照顾计划 打破生死禁忌

基督教灵实协会赛马会安宁颂「安宁在院舍」计划(九龙东)社工朱敏仪指出,中国人传统较为忌讳讨论生死议题,即使家属明白及早讨论的重要性,也往往难以开口。因此计划采取预防性角度,透过节期活动和家属座谈会,推行针对院舍家属的生命教育讲座,提升家属及早讨论预设照顾计划的意识。

朱姑娘特别建议认知障碍症、巴金森症,或末期癌症但只接受保守治疗或纾缓治疗的家属,需要更早讨论晚晴照顾计划。透过教育,让家属明白当长辈已患有长期病患,及早规划的重要性。

多方面成效 营造关怀善终文化

推行晚晴服务为院舍带来多方面的正面影响。郭院长分享,起初同事担心不送院友到医院会否引起家属投诉或被追究责任。然而当他们了解到计划提供医生支持,并清楚分工后,便逐渐建立信心,自动自觉执行职务。

对院友而言,得知院舍提供居处离世服务后,不少人表示愿意选择在熟悉的院舍环境中离世,而非在冷冰冰的医院接受各种治疗及护理。在院舍中,他们可以在熟悉的照顾者和家人陪伴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家属方面也十分欣赏院舍提供的晚晴服务支持。

更重要的是,晚晴服务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郭院长观察到,同事与院友之间不再只是工作关系,而是变得像亲人般互相关心。院友之间的争执减少,多了谅解和关怀,因为大家都明白在这里的时间或许不多。这种人性化的关怀正是推行晚晴服务最宝贵的成效,为高龄化社会建立了一个充满关爱与尊严的善终文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