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宜女士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是中学生涯中的重要关卡,学习繁重,也背负许多期望和盼望,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社联近期进行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中五及中六学生的精神健康状况,结果发现高达四成受访中学生出现抑郁或焦虑症状,这数字无疑令人震惊,也揭示心理困扰的根源和及学生的求助意向。
抑郁或焦虑困扰早在学生进入HKDSE课程的中五阶段已经开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可能积压相当一段时间,压力不仅是学业上的竞争,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对成功的强烈期待,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研究还显示,心理困扰越严重,学生的求助意向却越低,许多青少年担心被贴上「抗压能力差」或「脆弱」的标签,宁可独自承受也不愿主动寻求协助。
此外,根据前线社工的经验,成人或因担心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无意间将对「成功」的执着传递给孩子。他们往往希望孩子保持积极和正向的态度,却忽略了倾听和疏导负面情绪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延误支援时机。
事实上,培育孩子并不容易,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同样需要获得支援,包括学习辨识自身焦虑并调整期望。唯有当成人能先「放过自己」,才能为青少年创造表达情感和负面情绪的安全空间。
至于政策和服务上也需多走几步,首先必须调节制度以平衡学业与精神健康,提前于中五阶段提供支援,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并在青年精神健康政策中纳入缓解家长和教师焦虑的措施。
再者,采取跨专业协作方式,现时有社福机构与中医及家庭医生合作,从生理不适入手(如失眠或痛症)提供综合支援,效果亦显著。另外,也有些服务计划连结艺术家和游戏设计师,通过互动方式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
学生的精神健康需要一个「去污名化」的支援系统,这不仅是增拨资源,更需重塑社会对话:允许挫折、接纳求助,才能让年轻人在漫长成长路上,真正拥有「跌倒后再站起」的勇气与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