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海伟先生
近月本港发生两宗致命惨剧,包括钻石山荷里活广场斩人案及深水埗桂林街母亲焗死三名年幼女儿的案件,由疑凶的犯案动机、是否受精神或情绪困扰,乃至本港精神复康服务及相关政策,都备受社会关注。精神健康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议题,需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和参与,期望政府和社区各持份者保持紧密沟通,尽快完善支持精神复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措施,强化机制,提出具体落实措施的指标及时间表,并继续以创新方式接触隐蔽患者,例如引入远程医疗到更多服务,在社区层面及医疗体系中,为有需要人士提供有效率、高质素的支持,协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政府召开「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会议,提出10项改善措施响应社会需要,包括就精神科专科门诊紧急及半紧急新症预约的轮候时间中位数订立明确目标、减低个案管理及严重精神病患者比例、检讨「有条件释放」机制及探讨「社区治疗令」的可行性等。
事实上,受社会、经济和疫情因素影响,市民近年对精神科服务的需求急升。根据医管局统计资料,2021/22年度精神科门诊(临床)就诊人次达到957,149,比2019/20年度增加55,865人次。此外,2022/23年度公立医院精神科门诊共有51,271个预约新症,一般新症的轮候时间为12至22个月,半紧急新症的轮候时间约为1个月。受情绪及精神困扰的患者如未能及时得到治疗,容易令病情恶化,情况极不理想,政府必须对症下药。
在缩短轮候时间方面,可从分流处理轻症及重症个案入手。现时七成以上精神科门诊病人属相对「轻症」情况,包括一些焦虑及抑郁病人,当局可将轻症分流至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由曾受精神健康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提供心理治疗,并在有需要时转介至家庭医生治理,如果病情严重或紧急,社工在作出评估后也可转介至精神科门诊以获取合适治疗。
轻症个案可以在社区接受服务、治疗和支持,不一定需要转介至精神科专科门诊,同时也能减少因担心被标签、污名化而出现延误或拒绝接受治疗的情况。另一方面,严重个案由专科门诊集中资源处理,能减少病情恶化。分流能强化精神科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让服务使用者及早适应,加快融入社区生活。
另一方面,社工接受精神健康训练,可增加对精神科服务、药物及副作用等的认识,同时提升精神健康评估及心理治疗的能力,在社区扩大精神科和情绪状况的辨识范围,以配合落实社区为本的精神健康服务。政府亦可借鉴世界各地先进经验,加强社工在精神科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有需要的巿民提供更适切的服务,进一步提高整个社区的精神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