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劏房住户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基层医疗服务需要调查」

加强「医社合作」提供基层医疗服务

 

【新闻稿202336日】政府计划强化本港的基层医疗健康系统,为了解基层巿民的身心健康及服务需要,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去年中下旬透过全港54间服务单位接触低收入劏房住户(入息中位数低于全港75%),共收回1,105份有效问卷,以识别影响健康的一篮子风险因素,包括住户身体健康状况、住屋设施及居住环境问题、健康行为及意识,以至相关医疗服务介入等。

社联总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议)黄和平先生:「劏房住户的生活条件较差,不是为口奔驰,就是负担沉重的照顾责任,虽然自我评估健康状况较差,但未能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正是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目标对象。政府早前发表的基层医疗蓝图,虽以地区康健中心为服务主轴,但如何按『医社合作』透过社会服务网络接触基层人士及家庭,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做到『治未病』的效果,仍然有待探究和具体实践。政府应藉此机会,加大力度提升地区康健中心的服务能力,应对社区上潜在的健康需要。」

是次受访劏房住户的教育程度以中三以下为主,约占六成,另三成具有中四至中六教育程度。至于住户人数方面,二至三人家庭占超过一半;而育有儿童的家庭占所有住户的四成半。

根据自我评估量表结果,16%受访劏房住户自评健康状况属于「差」,是2014/15年政府就全港巿民进行的同类调查的四倍。其中,收入越低的受访劏房住户,越多自我评估健康状况为「差」。以评分而言,无论生理及心理健康,九成半以上受访劏房住户自评低于平均值50分,比例上远高于2014/15年对象为全港市民的调查。

为了解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我们参考英国的房屋健康和安全评估系统,收集受访劏房住户面对的居住环境问题,他们认为灰尘、街外噪音和虫害问题最严重,其次为缺乏自然光、屋内空气不流通、异味及霉菌等问题。劏房居住环境越差,住户的自评生理健康越集中在低分区(低于35分)。

分析受访劏房住户的人口特征、收入、自我评估、健康习惯、居住环境因素及居住设施,发现单亲家庭及独居人士有较高的健康风险

单亲家庭而言,每天睡眠时间大约六个多小时;只有16%受访者过去三年主动做过身体检查;过去30天感到不适、生病、受伤的比例达到28%,唯只有少数往公立或私家医生求诊,当中64%自行购买成药服用。

至于独居人士,60%受访者没有每天进食蔬菜、16%每周五天或以上吃高钠或即食食物(如罐头及方便面)作为午餐或晚餐,他们亦较多患有慢性疾病:25%高血压、10%糖尿病、55%慢性痛症。

59岁的独居劏房住户李先生以每月$4,200租住100平方呎劏房,由于他是夜班司机,需要在日间休息,不过劏房隔音非常差,早上会听到邻居的开水喉声音,有时更有一些装修声音,令他难以入睡,精神较差,甚至影响晚上的驾车工作。膳食方面,由于劏房地方浅窄,没有厨房,故甚少煮食,极其量只煮方便面,平时一日三餐几乎都是买外卖,甚少吃新鲜蔬果。再者,由于劏房内的窗户对着二楼天井,甚少开窗,房内空气不流通,他宁可去公园坐,至少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他说,如有病痛,甚少求诊,大多购买成药服用,过往也没做过全面身体检查。

许多劏房独居人士的情况与李先生相似,饮食习惯普遍较差,欠缺预防性的支持服务,故有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基层医疗服务。

社联建议:

设立「18区基层医疗发展基金」

  • 资助社区组织提供第一、二层基层医疗预防服务,设计合乎社区需要和针对个别特殊社群的服务,藉以改善基层市民的身体及精神健康状况。

增加社区药房

  • 为基层市民和长期病患者提供免费药物咨询服务和较可负担的药物,并透过「医社合作」为居民提供用药教育活动,以提升用药安全性;同时,亦可让情况较稳定的长期病患者在社区药房取药,省去来回医院取药的时间。

建立「社区空间」

  • 贫穷压缩了劏房住户的经济及生活空间,影响健康,故建议于选定劏房较密集的地区(如深水埗和油尖旺区)建立「社区空间」,作为基层医疗和社会服务的介入点,协助劏房住户改善与生活环境相关的生活问题。

 

*下载研究简报、记者会图片、劏房住户个案数据、图片及短片:https://bit.ly/3IMLQxE

Press_20230306_QR_Code

社联总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议)黄和平
社联总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议)黄和平
社联陈莹冰、黄和平
社联陈莹冰、黄和平
左起陈莹冰、曾伟升、黄和平
左起陈莹冰、曾伟升、黄和平
社联促加强「医社合作」为劏房住提供基层医疗服务
社联促加强「医社合作」为劏房住提供基层医疗服务

 

传媒查询

社联企业传讯高级经理 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标签: ,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