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住房屋教曉住戶做人及儲錢 @ 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
「現在很多的房屋 (業主) 都賺到盡,出租一間房及一間屋,業主的利潤多達六厘,如果業主不賺到盡,賺三厘,對我們基層市民帶來很大的不同,我們社會房屋共住計劃的單位,都是有交租給業主,但不是暴利交租,對於我們社會房屋來講,係相對人性及公平的住屋平台。」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宿舍督導何偉圻說。 為支援無家者的身心需要,協會除了自行推行社會房屋項目外,亦參與社聯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成為深水埗大埔道小業主單位項目的營運機構,社聯協助翻新部份小業主單位讓機構安心使用,亦有不同津貼及支援給予機構及住戶,例如:搬遷津貼、小型維修和電器資助等。 小業主「慈善價」出租單位支援無家者 何偉圻指,在香港,有些有心業主願意以「慈善價」出租單位做社會房屋,業主們又有收入,同時又可締造社會和諧及社會責任;再者,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單親家庭共住房屋,業主覺得協會十分愛惜他們的單位。在社會房屋中,業主們都好滿意,覺得單位可以培養助人的氣氛,他們有時候過時過節也會探訪單位,及與住戶一起食飯及打邊爐。 社工助住戶 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社區資本 何偉圻表示,愈早向無家者及單親婦女等服務使用者作出介入,以共住的模式,協助他們建立儲蓄習慣、社交能力,以及發揮自己的社區網絡,有助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社區資本。例如:以前有一位服務使用者因入住我們的宿舍改變了儲蓄習慣,令何偉圻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宿舍居住了兩年,有穩定工作,協會同工鼓勵服務使用者培養儲蓄習慣,結果在兩年的宿舍生涯,儲蓄了八萬五千元,在離開宿舍搬出去住時,何偉圻相信他有很多租屋的選擇。這個例子成為協會的借鏡,在社會房屋的良好住屋環境中,有持續的休息地方,令服務使用者有充足的工作動力,何偉圻明白到任何住户進入共住項目,當中一定要處理的,就是改變他們的理財觀念。 其中一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住戶,是退休人士朱先生 (化名),他以前一直租住私樓,2003年退休,但沒有良好的理財習慣,又不懂申請公共資源,直至去年七月用盡畢生積蓄,沒錢交租,開始露宿街頭。在協會社工的幫助下,入住了大埔道項目,又申請了綜援。「教導我如何做人,讓我學習如何與人溝通。現在我每個月都儲到二千五百元。」朱先生說。 另一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住戶,是成功戒毒的黃先生 (化名),他以前與家人同住,但因吸毒影響了家庭關係,不能一起住,便在協會的幫下入住無家者宿舍,及後搬入大埔道項目。「多謝無家者(協會),找到個地方給我住,令我丕需要瞓天橋底,以及這個業主都好好,借出這個單位給我們,讓我們幾位朋友共住。這些都是良心業主,以低於市價的價錢租給我們,像樓下的閣樓租金要一萬二千元,這裏 (租金) 是計算綜援租金津貼一個人是一千九百多元。這裏還帶給我很多得益,例如:主要是學習與人相處,我女兒來探訪我,覺得我有很大的改變,她都很開心。」朱先生說。他現在在教會擔任義工,繼續努力修補與家人的關係。 ...
走進斗室伸援手 倡設長期支援助劏房戶
梁太一家四口於葵涌區私樓租住70呎「廁廚合一」劏房,輪候公屋逾6年,仍未有上樓消息。租住的劏房則連連加租,今年年初業主便提出每月租金由3000元加至3500元,加幅逾一成。梁太形容加租對於租客而言,永遠都是一個無底洞的數字。她稱以市道計,理解這兒租金算是便宜。但計及丈夫月入僅萬多元,租金已佔入息兩成多,加上兩名女兒尚年幼,需要照顧,梁太難以外出工作幫補家計。四口子生活拮据。 幸於社工協助下,梁太與丈夫學習申領不同的援助,並逐漸與街坊建立支援網絡,透過參與關注組,與街坊連結、共同解決生活難題。 不過並非每個劏房戶都可如梁太般,獲得社工長期跟進。因為現行對劏房戶的支援,主要靠基金捐助地區服務單位來推出支援項目,故劏房戶能否獲得支援,便取決於這些機構資源多寡。 社聯建議政府應設立劏房戶支援社工隊,透過專職社工於劏房單位比較密集的社區提供服務。社工隊的目標是為劏房戶提供長期社區支援,協助他們緩解不同的生活需要。例如租務問題、迫遷等,並提升街坊凝聚力共同投入社區生活。不過要從根本解決劏房問題,社聯認為長遠都要由房屋著手。 ...
社聯回應政府民生政策措施
【新聞稿2020年1月14日】 政府今日公布一連串民生措施,包括一些協助基層住戶的措施、長者乘車優惠、入息保障、勞工福利等措施,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表示歡迎。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表示:「樂見政府肯定『過渡性社會房屋』在重建基層市民社區鄰里關係及社區建設的重要角色,亦以開放態度面對劏房市場租務管制的建議。在應對長者及勞工收入保障方面,亦回應了不少民間團體一直的訴求。」 社聯回應及建議: 基層住屋需要 過渡性社會房屋 及 為輪候公屋逾3年人士提供現金津貼 社聯歡迎政府增加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的目標,並為輪候公屋逾3年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直至他們首次獲編配公屋為止。社聯認為這些措施將為基層住戶提供切實的支援,令他們在輪候公屋期間的生活質素得以維持。 社聯留意到不少公屋申請者在第一次獲編配公屋時,可能因為地區或其他原因而未能接受,如果新措施發放現金津貼直至第一次獲編配公屋之時,這些住戶一方面未能搬上公屋,另一方面又喪失領取現金資助的資格。社聯建議發放現金津貼至合資格的公屋申請者「上樓」為止,同時建議房委會在申請人編配公屋前的審查過程中,讓申請者提出地區選擇,以盡量編配合適的公屋給輪候者。 劏房租管研究 政府提出研究在劏房市場實施租管,社聯認為有其必要性,實施租管乃民間團體一直爭取的政策,我們期望政府的相關工作小組能聆聽和廣納民間持份者的意見,落實租管,令基層家庭免受租金不斷上升的生活壓力。 整體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失業保險及退休保障 為失業人士提供「有時限」現金津貼 因應失業及就業不足問題,現時政府只是提出一年臨時措施支援失業人士,社聯認為長遠應研究在香港推行失業保險制度。此外,對於支援就業工時不足的人士,長遠應納入職津制度,放寬申領職津的門鑑及申領程序。 長者生活津貼 對於把長者生活津貼與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合併,社聯認為有助減少現制度的架床叠屋,而放寬申請的資產門檻,亦是改革制度的正確方向。 社聯建議政府全面檢視綜援、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制度的發放金額及審查資格是否有效達至讓長者脫貧的目標,持續改善現時的退休制度。在改善長者福利後,長遠亦須應對公共財政負擔的問題,社聯認為政府應研究香港退休制度的可持續性,並建議政府發展社會保險 / 全民養老金制度以解決香港的退休保障。對於資產稍高的長者,政府應協助他們以終身年金及長者生活津貼,增加固定收入,提升安全感。另外,在長者福利制度上,應檢討照顧者津貼及社區照顧支援服務,全面支援有需要長者及其照顧者。 查詢: 社聯高級經理(企業傳訊)曾志康先生 Tel: 2864 2982 Email: [email protected] 社聯主任(企業傳訊)楊德威先生 Tel: 2876 2474 Email: [email protected] ...
Assistance Programme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Low-income Subdivided Unit Households – Service Operators – Open for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Period: Dec 20, 2019 - Jan 17, 2020 Funded by the Community Care Fund (CCF), a total of HKD287.04 million has been allocated to the “Assistance Programme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Low-income Subdivided Unit Households” (The Programme). The Programme will operate for 2 years starting from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20. It is administered by 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and operated by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and will partner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to provide support services for the benefit of 24,000 SDU households. Partner NGOs will outreach to SDU households and help them improve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through carrying out minor improvement/repair works, purchasing furniture and household goods as well as pest control services. The Programme also aims at providing SDU households with welfare information and easier access to community resources, as well as engaging volunteers so as to build mutual-care networks within local communities.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join the briefing session below,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service workflow, application procedures and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partner NGOs. Briefing Session on the “Assistance Programme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Low-income Subdivided Unit Households”: Date: 20th December, 2019 (Friday) Time: 11:00 am to 12:00 nn Venue: Room 201, 2/F, Duke of Windsor Social Service Building, 15 Hennessy Road, Wan Chai, Hong Kong Targets: Agency Members of The Hong Kong ...
歡天喜地的小姊妹
社聯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已開展了兩年多,所獲提供的單位大多位於巿區,最近終於促成首個位於新界的項目,坐落屯門區。早前往探訪,踏入村屋範圍即迎來兩位小姊妹,歡天喜地的帶我們參觀住所,又看他們種植的茄子和蘿蔔。 這是我們第一個在低密度住宅的共享房屋項目,發商展提供十一個單位,經過社聯交予仁愛堂營運,目前有十七戶共三十七人入住。計劃以「綠苑」為名,著重環保生活,如在後園進行有機種植、舉辦環保手作坊,以及安裝太陽能燈裝置。 樓高三層的屋苑單位多是三房設計,設有露台,客廳寬闊;而且周邊環境開揚,有足夠室外空間供住戶進行社區活動,小姊妹也拉著機構同工在花園內玩捉迷藏。這些都是我們一直渴望看到的景象,基層家庭安居生活,小朋友能在合適的環境下成長,住戶互相支援。 經過幾年來的推展,社會普遍認同過渡性社會房屋的重要性,未來亦會越來越多由政府或發展商捐地或租地而設立的項目。然而,根據我們的經驗,計劃的成功關鍵除了要有土地及房屋資源,還取決於相應的社會服務和支援是否到位。 這就需要設立一個跨界別的非牟利機構或平台擔當統籌角色,揀選創新的房屋服務建議書,並協助土地與單位分配,讓社會房屋發揮最大效益,惠及有需要的基層家庭。 文章刊於2019年12月3日《AM730–蔡海偉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