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公屋」改善基層生活

政府近期披露「簡約公屋」的選址、造價、單位大小,以至設備及配套等細節,當中有些部分引起社會關注,包括對成本、居住環境及交通配套的憂慮,這些關注都不難理解,過去興建公屋及過渡性房屋時,亦有不少議員、居民及地區人士提出類似意見。 我們分析這類公共項目是否物有所值時,除了計算經濟成本,亦要考慮項目可帶來的社會效益,還有不推行(或推行)有關項目的社會成本。 社聯過去幾年倡導社會房屋 / 過渡性房屋,合共營運三個項目,包括位於深水埗南昌街的本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一路走來,遇過不少困難和質疑,但項目的社會效益卻相當顯著,除了住戶的租金較居住劏房時大幅下降、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住戶與社區重新連結,無論個人,家庭及子女都更容易獲得支援,兒童能在合適的環境中成長,學習、家庭關係,以至身心健康都得到改善,增加上流和脫貧機會,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成效指標。 每次聽到住戶入住社會房屋後的分享,尤其對兒童成長帶來的裨益,都是對使用閒置土地興建過渡性房屋的肯定。熟悉規劃及土地運用的朋友都知道,由於一些長遠規劃或其他原因,政府土地閒置一、二十年是很平常的事情,可謂司空見慣。但對處於成長階段的兒童,一、兩年的延誤都太長,影響可以很大,如果可以早點提供合適的支援,改善居住及學習環境,可以帶來很大改變,意義重大。 現時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內興建約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其中一半單位建於巿區,也有較多的大單位適合有兒童的家庭,租期及可用年期也較長,正正填補了過去幾年興建過渡性房屋的不足,積極回應社會需要,很值得社會肯定及支持。 另外,「簡約公屋」由建築署的專業團隊負責興建,相對於由個別社福機構興建不同的過渡性房屋,在設計、招標、項目管理方面都更專業及更有規模經濟效益,可以節省建造成本。政府最近提交予立法會的交件也顯示,「簡約公屋」以每平方米計算的建造成本,比過渡性房屋低百分之二十。 如果一切順利,首個「簡約公屋」計劃可於一年多後面世。為持續監察和檢討計劃的成效,政府可定期公布相關數據及指標,例如入住及輪轉數字,以至一些社會影響評估項目,包括貧窮情況及服務需要等,從而不斷改善計劃,幫助更多劏房家庭,亦讓社會清楚明白計劃的社會效益。 社會正面對嚴峻的劏房問題,在有限的土地供應下,我們有需要用其他資源換取更多時間和空間,填補公營房屋供應不足的缺口,盡快改善基層家庭的生活。 文章刊於2023年2月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解決基層住屋問題須軟硬件並重

行政長官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在老大難的公營房屋供應推出新房策,提出5年內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由政府主導興建與營運,讓輪候傳統公屋三年或以上人士入住,直至遷入傳統公屋。這項政策無疑有助紓緩基層的短期住屋需要,讓他們在等「上樓」期間,避免捱貴租住劏房。 能夠讓基層有瓦遮頭,居於結構安全的居所當然重要。但生活不只是「一間屋四面牆」,要讓基層有一個安樂窩,硬件以外,軟件配套也不可或缺。政府在建造簡約公屋時,應考慮是否有充足的社區資源及配套。政府可參考過渡性社會房屋的營運模式,引入社會服務機構為簡約公屋住戶提供支援服務,建立社區互助網絡,提升居民的就業能力及身心健康質素,提升抗逆力和增加脫貧的機會。同時,不可忽略仍在劏房居住的基層,政府應盡快建立劏房支援隊,加強支援劏房住戶。 在其他備受社會關注的福利民生議題上,今屆政府亦制定了具體方案和項目指標。包括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但在發展基層醫療上,社會服務團體在推動健康行為及社區教育上都有重要角色。期望政府可加強跨界別的健康推廣,並設立健康護理及促進基金,推動社會服務團體參與基層醫療工作。 此外,在支援照顧者方面,樂見政府決定把照顧者津貼恆常化,但津貼金額仍有改善空間,建議金額與現時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看齊($3,915)及進一步放寬申領資格,並審視各地區的需要而配置新暫託服務名額。然而,現行照顧者支援服務亦十分零散,期望當局應盡早訂立照顧者政策,以更有效、全面地回應照顧者的需要。 文章刊於2022年10月2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疫情下入伙的組合社會房屋「昌新一號」

經過八個月的建造工程和各個參與項目的持份者的努力,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 – 位於深水埗欽州街的「昌新一號」上星期順利取得入伙紙,二百多個家庭共約四百多人本星期開始陸續入伙,居住環境大為改善之餘,亦有完善的社會服務支援。 看到住戶入伙,項目團隊尤其感動,皆因2020年入伙的首個組合社會房屋項目「南昌220」和現在的「昌新一號」都是在疫情持續下進行,並在可建面積有限的土地上快速地搭積木般建成樓房,期間要解決不少困難。可喜的是汲取了南昌項目的經驗,「昌新一號」不論在單位間格設計及整體設計上都得到優化,務求為住戶提供更貼心的居住環境。 「昌新一號」是首批使用政府用地興建的過渡性房屋之一,提供205個單位,包括 1人、2人、3人單位以及2個無障礙單位,單位面積由136呎至273平方呎不等。所有單位已經租出,這個項目的租約期較有彈性,租約期為不少於2年,第二年可視乎情況申請續租,租金則參考綜援的租金津貼或不超過住戶入息25%,以較低者為準。 聖雅各福群會作為項目的營運機構,將推行「雅匯」計劃,為住戶提供社會服務,由改善居住環境開始、提升個人健康意識、促進住戶全人健康,同時,協助住戶就業發展及發掘潛能。 這樣的居住環境和服務配套當然較劏房好得多,雖然未足以照顧所有輪候公屋的人士,但以紓緩基層住屋問題而言,不失為一個適切的中短期措施。目前,已有許多機構正在發展過渡性房屋,預計可提供逾一萬五千個單位,期望疫情能夠盡快消退,讓發展步代得以加速,更多基層家庭能夠受惠。 文章刊登於2022年2月1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欽州街項目 「昌新一號」正式入伙

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欽州街項目 「昌新一號」正式入伙 顆拍聖雅各福群會推行「雅匯」計劃  超過四百名基層市民受惠 【新聞稿2022年2月15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欽州街項目於去年6月開始地基工程並於今年2月順利完成,取得佔用許可證(俗稱「入伙紙」)。樓宇命名為「昌新一號」,住戶於今日陸續入伙,為長期輪候公屋(不少於三年)或居住在不適切住房的基層市民,提供可負擔的過渡性社會房屋,改善生活質素。 「昌新一號」是首批使用政府用地興建的過渡性房屋之一,位於深水埗欽州街西與通州街交界,提供 205 個單位,包括 1人、2人、3人單位以及 2個無障礙單位,單位面積由 136至 273平方呎不等,「昌新一號」收到超過九百份申請,所有單位已經租出,預計約409人受惠。租約期為不少於2年,第二年可視乎情況申請續租,租金則參考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租金津貼或不超過住戶入息25%,以較低者為準。 社聯主席陳智思先生表示「昌新一號」的落成有賴各個合作夥伴不遺餘力的支持與合作。他特別感謝政府批出五年土地租約、運輸及房屋局在政策及法定程序層面上提供支援、關愛基金撥款資助組合屋的建造工程、承辦商有利建築運用最新的混凝土組裝合成建築技術興建優質的組合屋、以及顧問團隊富匯測量師有限公司、柏堅顧問有限公司及貝鐳華顧問有限公司提供專業意見及監督,讓項目順利完成。作為項目之營運機構,聖雅各福群會將推行「雅匯」計劃,未來數年為住戶提供社會服務。社聯作為社會房屋的協作平台,將持續與不同社會服務機構合作、分享經驗,推動更多社會房屋發展。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先生說,要切實解決房屋問題,我們需要長中短期措施應對不同需求。持之以恆覓地造地,竭力增加房屋供應,是長遠解決房屋供應不足的最根本方法。在公屋供應未到位時,善用短期閒置土地興建過渡性房屋,正好針對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短期內紓緩他們的財政及居住環境壓力。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樂見社聯第二個組合社會房屋「昌新一號」的落成。這個計劃由關愛基金撥款資助,他感謝社聯善用政府閒置土地資源,匯集民間智慧及力量,建造過渡性房屋,紓緩市民迫切的住屋需要。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女士表示,聖雅各很高興成為項目的營運機構,承接過去的社會房屋服務經驗,於「雅匯」建立創新的社會服務模式,以房屋、健康和職業連成一體為目標,由改善居住環境開始、提升個人健康意識、促進住戶全人健康,同時,協助住戶就業發展及發掘潛能。 社聯「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modularsocialhousing.org.hk 「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是一個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策劃及統籌,在政府支持下,由撥款機構、商業公司、社福機構及社會企業合力推動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計劃善用閒置用地及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技術興建組合屋,為長期輪候公屋或居住在惡劣環境的基層市民提供可負擔的過渡性社會房屋,以改善基層街坊的生活質素。在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的同時,計劃亦注入社會服務以回應基層所需,由非牟利機構或社會企業管理及提供社區網絡和支援服務,協助基層住戶改變貧窮和社會孤立的處境。 下載項目相片及短片,包括: 項目資料 社聯主席陳智思、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及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的相片及短片 「昌新一號」的介紹短片 各款單位的相片及短片 建造過程的相片及短片 傳媒查詢: 社聯企業傳訊主任 楊德威先生 電話:2876 2474 電郵:[email protected] 聖雅各福群會高級傳訊主任 列淑華小姐 電話:2596 2715  電郵:[email protected] ...

劏房住戶的福利排斥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筆者祝各位身體健康,和氣吉祥。 香港一向設有各類社會福利政策,以協助弱勢群體度過生活難關。不過,時有聽聞有人稱不懂申請、不了解服務內容或申請手續繁複等。另一邊廂,卻也有人說福利遭濫用問題嚴重。事實是否如此?社會福利有否好好地被使用,社聯最新一項研究或許能提供其中一個觀察的窗口。 社聯在去年6月至12月期間,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逾1,300多個低收入劏房住戶,探討他們對福利的認識與使用情況。研究發現,受訪住戶的失業情況與全港相比更為嚴重。工作收入、家庭總收入及資產亦比香港普遍家庭低。 大部分住戶(84.2%)面臨經濟壓力,其中八成住戶曾於最近半年內需壓縮生活開支,三成住戶需動用儲蓄,兩成半住戶更要借貸度日。然而,本研究發現,其實不少受訪住戶符合資格使用各類社會保障,惟在合資格的受訪住戶之中,卻分別有50.6%及52.7%沒有領取綜援及職津。值得留意的是,這班合資格但沒有領取社會保障的住戶,正是集中於較少收入及資產的群組,經濟狀況較差。 為何合資格也不申領?背後涉及因素眾多,歸納而言,住戶主要表示是因為不知道有相關制度、以為自己不合資格及不清楚資訊,亦有部分認為自己沒有需要申領。由此可見,不少受訪者對社會福利缺乏認知。 研究也發現,劏房住戶的社交狀況與知識水平,與社會福利的認識與使用息息相關。社交愈少、居港年期愈短、教育程度愈低的劏房住戶,愈少聽過各類社會福利。 按全港劏房住戶估算,社聯估計全港居於劏房而合資格但沒有申領綜援及職津的住戶,分別有20,065及26,450個。如能協助這些劏房戶了解和申領合適的社會福利,不用再只靠死慳死抵過活,生活質素定必有所改善。 社聯建議,當局必需加強對劏房住戶的地區支援,參照過渡性房屋做法為劏房戶提供社會服務,設立起始租金,及改善社會福利資訊的傳播渠道及透明度。 想更深入了解研究結果,可瀏覽:https://bit.ly/3AVJ6K1 文章刊登於2022年2月10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