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無「癇」

 有沒有見過有人突然在街上抽搐、暈倒,或者無故發呆,叫他也沒有反應?那些人可能是患有腦癇症,香港就有三至四萬人患有腦癇症,成因可能是遺傳、腦部病變、中風或曾經濫藥等。鄺家欣在9歲時出現全身抽搐,經醫生確診為腦血管畸型,引致腦癇症,需要服用不同藥物控制腦癇症發作。她指在發作的時候,不清楚當時自己做什麼,但約一至兩分鐘就停止發作了,影響她的學業及正常社交生活等。 香港復康會名譽顧問兼腦神經專科醫生陳樂耀指,腦癇症的治療,不單是控制癇發作本身,因癇發作只是腦癇症明顯的病徵,腦癇症亦可影響病人睡眠、情緒及認知等,所以可以控制癇發作達至零發作,對其他方面都有很好的幫助。而病人的腦癇發作記錄對醫生的臨床診斷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在公立醫院,每位病人的診症應該得5至10分鐘,因此如果可在短時間內得到病人的這一系列重要的資料,有助提高治療的效率。 為了協助腦癇症患者及其家人了解腦癇症,與及準確地管理病情。由香港復康會主辦,與香港腦科學會、香港腦癇學會及香港協癇會合作發展手機應用程式【共融無「癇」】 (app),讓患者記錄日常病歷,方便醫生調教用藥。此外,app亦幫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的習慣,同時教育公眾了解腦癇症。 【共融無「癇」】 app可以為腦癇症患者提供多一個更方便記錄日常病歷的選擇。家欣指有一次覆診忘記帶病歷記錄書「腦癇日記」,幸運的是有【共融無「癇」】 (app),所以她就即時開電話app,讓醫生查看病歷記錄。 陳醫生表示,當他的病人使用【共融無「癇」】app時,他是十分開心的。他可以第一時間看看所以符號及圖表,便知道病人概況。對於每一個腦癇症病人,每一個時段,病人發作的頻率及模式都有改變,醫生看到病人整體的病況,根據app中的總結圖表,醫生會更準確了解病人,是否真的好轉或轉差了,醫生再決定需不需用加藥或減藥,可以有更多時間與病人商討如何制訂藥物方案,去平衡所有問題,這是十分有效的工具。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共融無「癇」】 (app) Itunes: https://itunes.apple.com/hk/app/rehabsociety-epilepsy-inclusion/id1062230452?mt=8 android: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rehabsociety.e.epilepsy.inclusion&hl=zh-TW ...

特能跆拳道

 一般弱能人士的體質會較常人弱,而且退化速度亦比正常人快。要保持身體健康及靈活程度,合適的運動對他們極為重要。但社會上適合弱能人士的運動不多,儘管他們能找到適合的運動,亦難以參加坊間一般的訓練課程,導致他們難以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及益處。 香港耀能協會「特能跆拳道」項目統籌陳高偉指,坊間的訓練課程不管是程度上、課程內容上或是教法上,對弱能人士而言都較難處理。 為了讓他們延續對運動的興趣,香港耀能協會於2008年便開始與香港跆拳道東龍會合作,開辦「特能跆拳道」,以適合弱能人士參加為前題,專門制定課程及考核制度。陳高偉指,「特能跆拳道」把一般跆拳道由白帶到黑帶的十級內容,透過擴展及稀釋,分拆成十三級。使每一級的時間及內容會更加集中,務求令學員能更易掌握及學習。 縱然如此,弱能人士在學習跆拳道時,仍會面對各種的挑戰。香港跆拳道東龍會文志強教練指,弱能人士的平衡力、移動能力或是智能上,與普通人均有差別,所以在練習或學習的進度及時間上,都要有所調適。但文教練亦指,在「特能跆拳道」中,弱能人士對於有主流運動能讓他們參與其中表示珍惜,而他們在學習中亦會比平常人更投入及更堅持。 事實上,「特能跆拳道」除了增強弱能人士的身體機能外,同時亦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跆拳道學員John表示,自從學了跆拳道後,覺得自己比從前更開心,有感自己變得「大個仔」。他更希望將來能成為助教,協助教練一同訓練其他學員。學員詠琪亦指,跆拳道使自己的體能增強,少了病痛,家人亦樂見她的進步。 ...

社區「護士站」服務長者

 患有糖尿病四十年的工泰娸婆婆於2013年因藥物控制差,加上腳部傷口處理不當而需要截肢,出院後血糖控制及藥物處理仍然不理想。她在醫院社康護士的轉介下,認識到關護長者協會「銀鈴護士站」護士劉婉微,劉姑娘負責監察工婆婆日常身體狀況,協助目不識丁的工婆婆分配好每日需要服用的藥物。在劉姑娘四年多的支援及關顧下,工婆婆的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都有所改善。劉姑娘說:「最開心的是2013年轉介給我們跟進後,工婆婆沒有再入院了。」 工婆婆在約見劉姑娘的前一個星期,曾經在家中暈倒,把部分牙齒跌爛了。當劉姑娘見到工婆婆後,了解情況及進利基本身體檢查,發現她除了有糖尿病外,血壓亦十分高,於是劉姑娘寫了轉介信給醫院跟進,最後醫生知道工婆婆有高血壓問題,再處方血壓給她。 劉姑娘指,基層醫療是在社區上做健康教育、疾病預防、疾病偵測,慢性病的管理及支援,慢性病的管理,包括當病情轉急或轉差時,協助處理及支援病人。而她們的「銀鈴護士站」正正可以在基層醫療發揮一定角色,協助社區上的長者,例如:舉辦健康講座、為社區長者進行基本身體檢查,以及支援居家安老的慢性病患者等。她相信如果基層醫療做得好,可以減少市民入院及使用急症室,同時減輕政府的醫療公共開支。 劉姑娘表示自己從事護士工作多年,曾經在醫院及院舍工作,感覺到於醫院的病人在病床上叫很痛很不舒服,而在院舍工作時,見到六十多歲的長者需要長期臥床休養,和長者傾談時,他會說當初不注意自己身體健康,現在情況才那麼差。來到護士站工作後,體會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可以協助長者可以維持健康及生活質素。「銀鈴護士站」在沒有政府資助下,為長者提供免費服務,劉姑娘期望將來政府或基金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在護士站上,令到更多長者受惠。 ...

協助行走的新科技

 中風人士的復康治療,都會包括踏級訓練,不過樓梯高度無法自由調較,難以配合不同復康階段的患者。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引入復康動態樓梯機,於提供中風復康計劃的香港聖公會張國亮伉儷安老服務大樓使用。復康動態樓梯機的梯級高度可以自由調較,可由平地慢慢升至最高6.5吋,讓患者即使未有能力踏上樓梯,仍可及早進行復康訓練。 51歲的劉先生早前突然中風,住了兩個多月醫院,即使在醫院內有進行物理及職業治療,惟出院後無法自理,加上他住在唐樓一樓,行樓梯對他來說難度相當高,需要到院舍居住。他在院舍內接受一系列復康治療個多月後,康復進行良好,他認為復康動態樓梯機訓練可以加強他在社區生活的信心。 另外,在香港負責代理復康動態樓梯機的得信醫療有限公司,也有另一種科技產品協助半身不遂者,讓用家可以重新站起來活動。 機械腿「Rex」的適用範圍包括心臟以下失去活動能力的半身不遂者,用家可以坐上機械腿,機械腿會讓用家穩定站立。整個過程中用家都無須負重,只需用手撥動操縱桿控制行走方向,包括向前、向後、以及打橫左右行。 用家可配合機械腿進行物理治療,讓下肢進行被動式活動,防止肌肉一直萎縮;適量的站立亦可改善心肺及排泄系統功能。 機械腿於香港推出約1年,期間有多間公立醫院及個人半身不遂者試用。據了解,暫時有數間公立醫院表示有意購買,協助復康治療。 ...

手機app助訓練「唐寶寶」

 根據世界不同地區的醫學記錄,平均每六百名嬰兒出生,就一名是唐氏綜合症患者,醫學界至今仍未找出患病成因,但統計上,高齡産婦有較大機會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陳太太的幼子子希患有唐氏綜合症, 子希經常笑,爲家人帶來許多歡樂,但在照顧問題上,陳太太就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神。 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籌款及公關主任謝嘉慧表示,這群唐氏綜合症患者 (唐寶寶) 在出生時會有大大少少的問題,例如:較容易患有天生的心漏症;肌肉張力較弱;出生時身體很柔軟,在飲奶方面很費力等等,而唐寶寶大部分都是輕度或中度的智障,在學習能力亦較爲遜色,所以家長需要花更多的耐心及時間去照顧他們。 0至6歲是唐寶寶的黃金發展機會,訓練肌肉的大小張力,因此,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善用資訊科技,發展手機應用程式 (app)「至Fit至叻唐寶寶」,透過手機游戲的點擊、畫綫及姿勢模仿等動作,鍛煉唐寶寶的大小肌肉。 「子希很喜歡玩app,可以練習小手移動,拿著電話搖晃跳舞,子希十分感興趣。而程式內亦有唐氏寶寶健康記錄,日後可以與醫生跟進他的情况。」子希媽媽說。謝姑娘指,手機app大大提升了唐寶寶的學習動機,而家長都可以透過app記錄子女的成長過程,方便醫護人員跟進。此外,她亦指出不少中小型社福機構缺乏資源,期望政府成立平臺,促進資訊科技界及社福界的交流及合作。 下載 「至Fit至叻唐寶寶」Smart and Fit DS Kids 【Google Play】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 【Apple App Store】 https://appsto.re/hk/VG37hb.i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