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照顧者 : 用音樂與長者建立共同話題 氣氛緩和了 大家都會開心

「由我奶奶去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爺,她感到很辛苦,產生很多壓力。由於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 沒有話題,不知如何溝通,直至到這個 (音樂) 媒介令我們有共同的話題,特別是老爺與奶奶關係亦好了,因為是透過播出乘風破浪的音樂及拋波遊戲,他們崩緊的情緒就開始放鬆,是我意料之外有很好的效果。」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林綺華說。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病人會漸漸忘記家人及身邊一切的人和事,照顧者及家人都會想盡方法,希望減慢患者的衰退情況。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張詩琪博士發現,由於人們對音樂的記憶逗留比較長,音樂訓練的確是不錯的介入方法,再者,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最初出現記憶的困難,但他們的音樂記憶逗留時間比較長,甚至乎中晚期的患者仍有音樂記憶,而音樂的記憶與情緒的關係十分強。 因此,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在何張淑婉慈善基金支持下,開辦「知.音.緣」計劃,以音樂作為溝通的渠道,與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進行治療性干預。計劃訓練了50位社福機構的同工及125位的義工,讓他們學會帶領音樂為本的活動及提供家庭上門支援服務,現時約有100個家庭接受服務,患者參加完活動之後,有效減低他們的焦慮情況。 計劃與不同的社福機構合作,提供電子教科書及教材,訓練同工應用音樂訓練於服務當中,其中一間合作的聖雅各福群會健智支援中心經理蔡俊燊指,音樂不需要任何語言束縛,透過運用音樂或樂器的時候,加強了家屬、同事及長者三方面的溝通,再者同工及義工可以參考電子教科書,豐富訓練內容。 參與計劃的林女士表示,奶奶見到老爺開心,整個過程情緒穩定了。老爺早上做了很多訓練及感到疲累,晚上自然睡得好,就不會引發其他問題,大家便有足夠休息,便相安無事,產生正面的影響及正能量,再者與老爺做活動時多些笑容,多些互動,慢慢大家的氣氛緩和,大家都會開心。 ...

住屋 + 社會服務 提昇生活質素

現時公屋輪候時間超過5年,期間部分輪候的基層市民需要居住於不適切住房,對他們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其中一位基層街坊是有3 名子女的單親家長劉女士,在輪候公屋時,曾經入住新界區的鐵皮屋,生活環境很差,對子女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大女兒在入住鐵皮屋後更患上情緒問題,女兒曾說出:「人生無意義,做人沒有目標」,並在放學後在街上流連不願回家,令劉女士十分傷心及擔心。 仁愛堂社區中心社工吳竹平指,長期居住在不適切住房,令街坊的精神狀況及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她曾經接觸一位單親媽媽,她們一家的自信心很低,例如:在報名參與活動時,不希望其他人知道她的住處,而不敢寫上真實地址。再者,一般不適切住房的環境衛生較差,例如在新界區的寮屋中,居住環境十分炎熱,周邊亦很多蛇蟲鼠蟻,當蛇蟲鼠蟻入屋後更影響到他們的健康及皮膚。 為了讓基層市民在漫長的公屋輪候期間得到喘息,社聯在前年九月推出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計劃),吸引不少有心業主參與,用低於市值租金出租閒置物業單位,現時已推出超過二百個社會房屋,超過六百位本來居住在惡劣環境的人士入住。 在「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中帶有兩個重要的原素,包括:「住屋」及「社會服務」。部分長期居住於不適切住房的基層市民過往較少接觸社會服務,同時缺乏社區網絡支援,因此參與計劃的社福機構善用機構及社區資源支援他們。其中一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營運機構是營運屯門「綠苑」的仁愛堂,仁愛堂社區中心高級主任胡仕芬指,中心設有不同種類的社會服務,例如:子女教育、就業支援服務、扶貧服務、情緒支援、二手傢具、緊急現金援助等,多元化地協助入住計劃的街坊。 曾經入住「綠苑」的劉女士十分感謝當時社工的關心及支援。她指當時被鐵皮屋業主逼遷時,幸好可以及時入住「綠苑」,自己及子女都會十分關心及感恩,女兒的情緒問題得以紓緩,另外細女兒亦得到仁愛堂的一對一英文補習協助。剛剛搬入公屋的劉女士表示,現時在生活安定,不再需要經常搬屋,將來會找工作,充滿活力去拼搏。而子女在「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中學習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重要,將來亦會協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資料: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是一個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營運,在政府支持下,由香港公益金、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社創基金)、業主、社福機構及社會企業合力推動的社會運動。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計劃中將承擔房屋中介平台之角色,負責承租及翻新私人單位,再分租給認可營運機構(社會服務機構及社會企業)營運及提供支援服務,以減低營運機構的風險及成本。社聯透過聯繫不同的專業團體,分別協助進行如單位勘察、草議租約、協助相關的工程項目等。 https://communityhousing.hkcss.org.hk ...

跨界攜手守護學生 專業協作應對危機

新學年開學在即,無論學生、家長、老師、社工及輔導人員均難免受當下的社會衝突和矛盾影響,甚至擔心這些矛盾會伸延至校園。在這個關鍵時刻,學校持守專業,同時與社會各界協作,以應對社會危機。香港中學校長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和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將攜手支援學生,並為教職員和社工提供訓練,建立能力及協作網絡,與學生及家長同行。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校長強調,學校一向是學生可以平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在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時,校園既有的關愛、聆聽、互相尊重和支援氛圍,正是應對危機的重要元素,可避免敵意和仇恨滋長。 「無論發生甚麼事情,必先守護學生,盡力提供一切協助。我們會一直陪著學生和家長走過這個艱難時期,以關愛包容化解糾紛。透過學校、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協作,我們有信心讓學生免於恐懼。」 學界將提高意識,以專業的態度建立應變機制和支援系統,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1)以關愛的態度聆聽學生的聲音和需要;(2)按學生的需要提供各方面的協助及支援,特別學生的社交關係及情緒上支援。他呼籲任何人士或團體不要把學生和校園捲進社會動盪的漩渦之中;同時,他表示相信學校會盡一切努力守護學生,以關愛包容化解社會糾紛。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先生表示,社福界一直注視當前社會事件的發展,亦關注學生在開學後的情緒及各種需要,積極構思如何與學校協作,提供適切的介入和支援。他強調,在社會矛盾和紛爭尖銳化的時候,可能會為學生之間或學生與家庭之間的關係帶來極大的張力,亟需輔導及相關服務,故處理手法必須靈活和以學生的福祉為依歸,才能促進彼此復和。 面對有需要轉介至專業服務的個案,社聯「港講訴Time To Heal 」計劃將資助因社會危機而導致嚴重心理創傷及家庭關係決裂的人接受心理治療服務;資助懷疑患上精神健康疾病的人士接受精神科初步診斷及治療,預計以上兩項資助可惠及1,000人。再者,計劃會提供100場訓練及社區支援服務,例如教授社工及教師應對社會創傷下的家庭及人際衝突和情緒困擾等。今日舉行首個工作坊,題目為「非暴力溝通」。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女士表示經歷重大社會事件,每個人受到的影響都不盡相同,同時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復元能力。支援學生情緒時,建議採取觀察式的等待(Watchful waiting),細心觀察學生的反應,在適當時機提供支援或轉介。 安全和尊重是建立互信關係的基礎,一個平和穩定和有一定私隠的環境有助建立互信。如果遇到學生未必願意談論的話題,可以等待他們準備好再談,以示尊重,亦能避免為學生帶來壓力或傷害。一個開放式的溝通技巧有助了解對方的想法,亦可協助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支援自己處理壓力。如遇上緊危情況,則以保護學生人身安全為首要。 再者,老師都希望照顧好學生,但也要緊記照顧好自己才能給學生所需。老師也要有自己的支援網絡,感到困難時有所支援。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未來兩天會聯同9個學界團體舉辦32場工作坊,以「尊重與信任、關愛在校園」為主題。 ...

視聽障人士:聽不到看不到 很無助、恐懼 導譯員服務助殘疾人士重返社區

殘疾人士外出參與社區活動時,經常面對不同的困難,但對於有多重殘障的視障及聽障人士來說,困難就更大更多。左右耳餘下不足一成聽力、右眼失明及左眼餘下約一成視力的視聽障人士蔡浩良說:「聽不到已經是很困難,現時視力出現問題,完全是兩種生活的狀況,很無助,很恐懼,很難面對將來的生活。在街上完全聽不到及看不到是非常危險,沒有辦法去處理,亦會選擇在家不敢出街,想像不到自己出街的狀況。」 現時香港盲人輔導會估計約有500位視聽障人士,部分視聽障人士不單有視障及聽障,亦有其他殘障,包括:肢體上受損或智力障礙等。香港盲人輔導會視聽障服務主任張穎茵指出,視聽障人士當各方面都不方便的時候,令到他們更加退縮,不想出街及與人接觸。 因此,香港盲人輔導會在20年前成立視聽障人士資源中心,提供服務給予視聽障人士,例如:提供熱線服務、生活資訊、輔助儀器諮詢服務及視聽障人士導譯員服務計劃等。在視聽障人士導譯員服務計劃中,培訓義工成為導譯員,為視聽障人士提供一對一「導」與「譯」協助,例如:為視聽障人士傳遞訊息、引領方向、護送視聽障人士處理日常生活事務及參加社交活動等,協助他們融入社會。 視聽障人員導譯員陳建霖表示,他當了4年導譯員,每次提供服務都有啟發,因為視聽障人士十分需要外界的協助,才可以參與社會改善生活。他出勤時會透過口述及觸感手語與視聽障人士溝通,例如:陪他們覆診、購物、參與中心的活動、做運動及行山,最很特別的是幫助他們申辯護照或簽證等。他感覺視聽障人士在等一個幫助他們的人出現,並希望更多人加入成為導譯員。 視聽障人士蔡浩良十分欣賞視聽障人士導譯員服務計劃,給予他安全感及信任,重見曙光。他指,家人有工作,不容易請假協助他處理生活問題,現在透過導譯員服務解決很多問題,因為視聽障人士沒有導譯員幫忙很難獨立處理,在陌生的地方得到他們協助,買東西時透過導譯員描述才能買到,覺得十分方便。 ...

環保「電動樓梯」 助中西區長者走出社區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主辦全港首個以「社區」為本的社創學界比賽 —「社創.社區4.0」,由花旗集團基金支持,比賽由英華女學校的We Community隊奪得冠軍及「創新設計大獎」,項目由樓梯導行板 (Walkapanel) 和壓力發電磚 (E-Steps) 組成。針對中西區多樓梯的現象,透過樓梯內置的的壓力發電磚產生能量轉化,提供能量讓樓梯導行板運送長者上落。項目藉鼓勵有能力的公眾人士多步行,出力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凝聚社區共融。冠軍隊伍於七月前往法國,親身考察海外最新社創項目,進一步了解社創界的新發展。 英華女學校學生林曉榆說:「我們發現中西區有很多樓梯,年青人行得辛苦,長者會更加辛苦,(如果)長者們有關節退化會令到他們更加不會出街,可能會變成隱蔽長者,我們不想這件事發生,起初就做了Walkapanel出來,之後發覺Walkapanel需要電力,那電力在那裡來呢?我們便希望做E-Steps,令年輕人行路給予電力到Walkapanel,便可以自給自足。」她同時呼籲大家多關心身邊的人,給予更多同理心,社會就會更共融了。 歷時一年的「社創.社區4.0」比賽邀請全香港中學生參加,破格從「社區」切入,以中西區為試點,透過讓學生實地考察、提供技術培訓和街坊交流,鼓勵年青人以設計思維針對社區需要,構思原型方案。比賽共收到來自41間中學67個項目計劃,入圍決賽的15間學校隊伍製作原型實體,體驗完整的社創過程。同時,比賽得到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和區內社福機構大力支持,協助同學的創意點子在社區落實。 部分隊伍的原型將於9月及10月進行「社區測試」,由中西區街坊即場測試項目運作,提供改良意見,完善以人為本的社創方案。第二屆的「社創.社區4.0」比賽將於10月開始接受申請,地區暫選為九龍城區,冀社創種子能在香港各區開花結果。 ...

照顧個心 同照顧身體一樣重要

最近社會發生咗好多事,無論你係直接接觸,定係透過媒體畫面去了解,心情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 當你心煩意亂嘅時候,可以俾比自己抖抖氣,定定神。你可以試下呢個短片所介紹嘅小練習, 以自己嘅感官、五個簡單步驟平靜心情,响任何安全嘅地點時間都可以做,每個步驟嘅時間長短,由你控制。 記住,久唔久都要照顧下你個 ❤。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