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長者貧窮問題仍然嚴重

香港共有116萬名長者,約有三份一長者生活於貧窮狀況。再者,全港超過22萬綜援個案中,年老個案佔整體個案的62.8%,長者貧窮問題仍然嚴重。 面對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化的挑戰,短期來說,可以考慮改革現時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容許長者獨立領取綜援,放寬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限額,長遠而言應設立全民養老金制度,建立一可持續的體系,讓所有長者都可以得到基本的收入保障。 ...

照顧者咖啡室社工:照顧好自己 先有力照顧其他人

家庭照顧者工作量大,星期一至日無間斷地照顧家中長幼,不過不少照顧者缺乏社區支援,感到無助及壓力大。其中一位照顧者阿琴,需要全職獨力照顧年幼兒子,而丈夫經常離港工幹,令她感到壓力非常大,她說:「丈夫不在身邊,親人又不理解自己,如廁亦要帶著兒子一齊,去那裡都要跟隨,半夜起身餵奶,日間又沒有精神,要花很多精力去照顧,做家務煮飯,所有壓力逼埋身,覺得很辛苦,自己會坐著哭出來。」 社會福利署上水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主任黃志清表示,很多查詢服務人士到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為家人四處尋找合適的支援,他們本身亦是一位照顧者,但照顧者往往只是關顧家人,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在社署同事從經驗中發現,不少照顧者求助時已經身心疲累,但沒有留意到自己需要。 因此,為了關顧照顧者的身心需要,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舉辦「社區照顧者咖啡室」計劃,與社會褔利署大埔及北區四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及地區團體合作,在中心分配兩間活動室,一間活動室用作託管,由專人照顧年幼子女或長者,同時另一間活動室用作「社區照顧者咖啡室」,讓照顧者安心休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放鬆自己。「照顧者需要休息是理所當然,我們要見諒,鼓勵照顧者明白是可以去休息,照顧好自己才能去照顧其他人,照顧質素才會提升。」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服務督導陳慧德說。 計劃有效找出隱蔽照顧者,開辦計劃十個月來,協會已有287位使用咖啡室的會員,而當中大部份過去較少接觸社會服務,而這群照顧者來到咖啡室後認識更多朋友及同路人。「就像在咖啡廳裡坐兩、三小時,想一想自己做些什麼,以後的路應怎樣選擇,或者找朋友開解自己傾訴,是十分重要,在傾訴中把所有脾氣帶走了,把心事講出來,每個人都需要聆聽者,沒有聆聽者的人會過得很辛苦。」阿琴說。更有部分成為咖啡室活動的義工,例如:咖啡及飲品大使、烘培大使、託管大使、心靈大使,有助照顧者重建自信心及提升自我形象。 ...

社企與商界合作 助殘疾員工化身「熱線解難天使」

社會企業在這十多年間蓬勃發展,近年開始有公司將社企放入恆常的服務供應商/投標商名單實行「社會採購」(Social Procurement),與社企共同創造社會價值。香港寬頻是當中的佼佼者,2014年已將本來由廣州團隊負責的電話號碼查詢服務外判給社企 iEnterprise。 「1083電話號碼查詢服務是比較簡單的項目,(提供)培訓方面我們有豐富經驗,可謂得心應手,令弱勢社群可以好容易學習當中技巧。」香港寬頻持股管理人及客戶關顧總監—住宅方案陳詠詩說,除了為 iEnterprise辦公室設置器材,香港寬頻也為負責1083服務的 iEnterprise員工提供14天入職培訓,及後再安排香港寬頻同事以朋輩指導的方式,陪伴 iEnterprise員工一星期,提供指導並且協助建立信心。香港寬頻除了與 iEnterprise合作,目前與另外兩間社企亦有長期合作服務,分別提供小食售賣及碗碟清洗服務等。 天生弱視的 Carol,本身持大學學歷、亦懂日文,可惜過往有過不少不愉快的求職或工作經驗。至去年入職 iEnterprise負責網上即時查詢服務,讓她真正有機會發揮所長。她表示,以前的工作不曾需要即時面對客人,幸公司提供充足的入職前培訓,加強她對工作的認知和信心。加上同事互相支持的氣氛很好,錯了亦不用擔心。 iEnterprise創辦人林家強表示,本港整體失業率不足百分之三,惟持有專上學歷的殘疾人士失業率高達近六成,而殘疾人士並非沒有工作能力,只欠缺合適的工作環境以建立信心及發揮所長。他認為香港寬頻為 iEnterprise員工提供的技術培訓、朋輩指導員的鼓勵及陪伴,都有助彌補員工入職初期信心不足的問題,讓 iEnterprise員工處之泰然面對各式客戶要求,提供有質素的服務。 社會企業亦是企業的一種,同樣提供具質素的產品或服務,只是最終目標並非謀取最大利益,而是希望同時達成社會目標。固有印象或會將「慈善」和「商業」二分化,甚少將社企放入恆常的服務供應商/投標商名單;不少海外及亞洲國家政府都有政策支持及鼓勵企業實踐「社會採購」,香港亦可跟上步伐,社聯的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會積極推動社會採購,讓每一筆消費都能發揮社會影響力。 ...

照顧者 : 用音樂與長者建立共同話題 氣氛緩和了 大家都會開心

「由我奶奶去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爺,她感到很辛苦,產生很多壓力。由於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 沒有話題,不知如何溝通,直至到這個 (音樂) 媒介令我們有共同的話題,特別是老爺與奶奶關係亦好了,因為是透過播出乘風破浪的音樂及拋波遊戲,他們崩緊的情緒就開始放鬆,是我意料之外有很好的效果。」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林綺華說。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病人會漸漸忘記家人及身邊一切的人和事,照顧者及家人都會想盡方法,希望減慢患者的衰退情況。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張詩琪博士發現,由於人們對音樂的記憶逗留比較長,音樂訓練的確是不錯的介入方法,再者,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最初出現記憶的困難,但他們的音樂記憶逗留時間比較長,甚至乎中晚期的患者仍有音樂記憶,而音樂的記憶與情緒的關係十分強。 因此,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在何張淑婉慈善基金支持下,開辦「知.音.緣」計劃,以音樂作為溝通的渠道,與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進行治療性干預。計劃訓練了50位社福機構的同工及125位的義工,讓他們學會帶領音樂為本的活動及提供家庭上門支援服務,現時約有100個家庭接受服務,患者參加完活動之後,有效減低他們的焦慮情況。 計劃與不同的社福機構合作,提供電子教科書及教材,訓練同工應用音樂訓練於服務當中,其中一間合作的聖雅各福群會健智支援中心經理蔡俊燊指,音樂不需要任何語言束縛,透過運用音樂或樂器的時候,加強了家屬、同事及長者三方面的溝通,再者同工及義工可以參考電子教科書,豐富訓練內容。 參與計劃的林女士表示,奶奶見到老爺開心,整個過程情緒穩定了。老爺早上做了很多訓練及感到疲累,晚上自然睡得好,就不會引發其他問題,大家便有足夠休息,便相安無事,產生正面的影響及正能量,再者與老爺做活動時多些笑容,多些互動,慢慢大家的氣氛緩和,大家都會開心。 ...

住屋 + 社會服務 提昇生活質素

現時公屋輪候時間超過5年,期間部分輪候的基層市民需要居住於不適切住房,對他們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其中一位基層街坊是有3 名子女的單親家長劉女士,在輪候公屋時,曾經入住新界區的鐵皮屋,生活環境很差,對子女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大女兒在入住鐵皮屋後更患上情緒問題,女兒曾說出:「人生無意義,做人沒有目標」,並在放學後在街上流連不願回家,令劉女士十分傷心及擔心。 仁愛堂社區中心社工吳竹平指,長期居住在不適切住房,令街坊的精神狀況及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她曾經接觸一位單親媽媽,她們一家的自信心很低,例如:在報名參與活動時,不希望其他人知道她的住處,而不敢寫上真實地址。再者,一般不適切住房的環境衛生較差,例如在新界區的寮屋中,居住環境十分炎熱,周邊亦很多蛇蟲鼠蟻,當蛇蟲鼠蟻入屋後更影響到他們的健康及皮膚。 為了讓基層市民在漫長的公屋輪候期間得到喘息,社聯在前年九月推出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計劃),吸引不少有心業主參與,用低於市值租金出租閒置物業單位,現時已推出超過二百個社會房屋,超過六百位本來居住在惡劣環境的人士入住。 在「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中帶有兩個重要的原素,包括:「住屋」及「社會服務」。部分長期居住於不適切住房的基層市民過往較少接觸社會服務,同時缺乏社區網絡支援,因此參與計劃的社福機構善用機構及社區資源支援他們。其中一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營運機構是營運屯門「綠苑」的仁愛堂,仁愛堂社區中心高級主任胡仕芬指,中心設有不同種類的社會服務,例如:子女教育、就業支援服務、扶貧服務、情緒支援、二手傢具、緊急現金援助等,多元化地協助入住計劃的街坊。 曾經入住「綠苑」的劉女士十分感謝當時社工的關心及支援。她指當時被鐵皮屋業主逼遷時,幸好可以及時入住「綠苑」,自己及子女都會十分關心及感恩,女兒的情緒問題得以紓緩,另外細女兒亦得到仁愛堂的一對一英文補習協助。剛剛搬入公屋的劉女士表示,現時在生活安定,不再需要經常搬屋,將來會找工作,充滿活力去拼搏。而子女在「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中學習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重要,將來亦會協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資料: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是一個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營運,在政府支持下,由香港公益金、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 (社創基金)、業主、社福機構及社會企業合力推動的社會運動。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計劃中將承擔房屋中介平台之角色,負責承租及翻新私人單位,再分租給認可營運機構(社會服務機構及社會企業)營運及提供支援服務,以減低營運機構的風險及成本。社聯透過聯繫不同的專業團體,分別協助進行如單位勘察、草議租約、協助相關的工程項目等。 https://communityhousing.hkcss.org.hk ...

跨界攜手守護學生 專業協作應對危機

新學年開學在即,無論學生、家長、老師、社工及輔導人員均難免受當下的社會衝突和矛盾影響,甚至擔心這些矛盾會伸延至校園。在這個關鍵時刻,學校持守專業,同時與社會各界協作,以應對社會危機。香港中學校長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和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將攜手支援學生,並為教職員和社工提供訓練,建立能力及協作網絡,與學生及家長同行。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校長強調,學校一向是學生可以平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在社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時,校園既有的關愛、聆聽、互相尊重和支援氛圍,正是應對危機的重要元素,可避免敵意和仇恨滋長。 「無論發生甚麼事情,必先守護學生,盡力提供一切協助。我們會一直陪著學生和家長走過這個艱難時期,以關愛包容化解糾紛。透過學校、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協作,我們有信心讓學生免於恐懼。」 學界將提高意識,以專業的態度建立應變機制和支援系統,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1)以關愛的態度聆聽學生的聲音和需要;(2)按學生的需要提供各方面的協助及支援,特別學生的社交關係及情緒上支援。他呼籲任何人士或團體不要把學生和校園捲進社會動盪的漩渦之中;同時,他表示相信學校會盡一切努力守護學生,以關愛包容化解社會糾紛。 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先生表示,社福界一直注視當前社會事件的發展,亦關注學生在開學後的情緒及各種需要,積極構思如何與學校協作,提供適切的介入和支援。他強調,在社會矛盾和紛爭尖銳化的時候,可能會為學生之間或學生與家庭之間的關係帶來極大的張力,亟需輔導及相關服務,故處理手法必須靈活和以學生的福祉為依歸,才能促進彼此復和。 面對有需要轉介至專業服務的個案,社聯「港講訴Time To Heal 」計劃將資助因社會危機而導致嚴重心理創傷及家庭關係決裂的人接受心理治療服務;資助懷疑患上精神健康疾病的人士接受精神科初步診斷及治療,預計以上兩項資助可惠及1,000人。再者,計劃會提供100場訓練及社區支援服務,例如教授社工及教師應對社會創傷下的家庭及人際衝突和情緒困擾等。今日舉行首個工作坊,題目為「非暴力溝通」。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女士表示經歷重大社會事件,每個人受到的影響都不盡相同,同時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復元能力。支援學生情緒時,建議採取觀察式的等待(Watchful waiting),細心觀察學生的反應,在適當時機提供支援或轉介。 安全和尊重是建立互信關係的基礎,一個平和穩定和有一定私隠的環境有助建立互信。如果遇到學生未必願意談論的話題,可以等待他們準備好再談,以示尊重,亦能避免為學生帶來壓力或傷害。一個開放式的溝通技巧有助了解對方的想法,亦可協助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支援自己處理壓力。如遇上緊危情況,則以保護學生人身安全為首要。 再者,老師都希望照顧好學生,但也要緊記照顧好自己才能給學生所需。老師也要有自己的支援網絡,感到困難時有所支援。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未來兩天會聯同9個學界團體舉辦32場工作坊,以「尊重與信任、關愛在校園」為主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