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雅閣社房著力為住戶發掘技能,重投勞動市場@ 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聖雅各福群會「雅閣」

聖雅各福群會早於2018年初承辦社聯第二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雅軒」,在營運「雅軒」時發現單親及弱勢單身人士收入低,難以負擔私人市場的不適切住房租金,對過渡性房屋需求非常大,令機構再次申請成為新一個項目「雅閣」的營運機構,協助更多單親及單身人士。  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高級經理黃超文指,單親人士主要是照顧小朋友,無法再投入勞動市場,而單身人士大部份都是基層人士,出現就業及收入不足的情況。今次「雅閣」有機會去承接「雅軒」的經驗繼續幫忙單親家庭及單身人士,他們發現在「雅軒」內的單親家長或單身人士之間有很多互助的可能性,舉例說:單親家長重投勞動市場工作,他們可以將子女交由共住的家長照顧,做到良好的互助效果;或者一些單親或單身人士會煲湯給予共住者,互相照顧,發展出現今社會難得的鄰舍友好關係。 住得舒適 + 就業支援  助重返職場 在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雅閣」項目中,設有職網互助計劃,為住戶發掘工作技能或興趣,從而在社區上找到合適的工作。若社工發覺他們有就業再培訓需要,亦會介紹住戶在僱員再培訓局參與課程。黃超文表示,項目由4月到現在有些住戶由失業狀況,透過職網互助計劃的協助,發掘他們的長處及能力,在疫情期間成功在當區找到工作,例如:侍應、裝修及餐廳雜工等工作。 聖雅各除了發掘住戶的工作興趣及長處,而部分住戶更擔當義工成為「樓長」及「房長」,協助建立鄰里互助文化。其中一位住戶林先生 (化名)去年因生意失敗,連租金都不能應付,沒有辦法下,唯有露宿街頭,在聖雅各的協助下入住「雅閣」,社工建議林先生做「樓長」,協調不同樓層的單親家庭互相支援,與及協助其他住戶的簡單維修等,最後令他重拾信心,覺得有能力回饋社會。 「我開頭入來住只有一個背包,什麼都沒有,住下來得到聖雅各職員幫忙,籌集日用品,得到一個安樂的家,之後發揮自己,增見廣聞,現在我去僱員再培訓局參加烘焙班,學懂烘焙後,我想去其他茶餐廳學習工作,希望將來再創一番事業。」林先生說。 ...

全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落成 讓基層有個舒適的「家」

社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南昌220」竣工,項目位於深水埗南昌街設有89個單位,於去年12月底開始組裝工程,今年7月順利取得佔用許可證(俗稱「入伙紙」),約160位住戶將於8月底開始陸續入住。 社聯主席陳智思先生表示,整個籌備及興建過程中面對眾多挑戰,難度甚高,幸得各個持份者協助,包括運房局及發展局在政策及建築技術層面上提供支援、關愛基金資助購買及興建組合屋、恒基兆業地產集團將原有項目推遲四年發展以借出土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項目營運,以及顧問團隊提供專業意見及監督,讓項目順利完成。社聯作為社會房屋的推動者,期望這個項目能夠啟發及推動更多民商官合作的社會房屋計劃出現,為有住屋需要的基層市民提供另一條出路。 「南昌220」合共提供89個一至三人組合屋單位,單位面積由130至293平方呎不等,對象為有明確過渡性房屋需要(輪候公屋最少三年),現正居於不適切住房的家庭及人士,租約期為2年,租金則參考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租金津貼或不超過住戶入息25%,以較低者為準。 此外,社聯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下,在「南昌街220」推出賽馬會「組房築社」社區營造先導計劃,並委託東華三院負責營運,透過引入「共享經濟」概念,促進居民互相分享生活用品、技能及時間,希望在深水埗區建立大型「共享生活」空間。社聯作為社會房屋的協作平台兼統籌機構,在前期負責建築工程,在入伙後提供物業管理服務,以減輕營運機構負擔,讓營運機構能夠專注提供不同種類的住戶管理及社會服務。 ...

參觀「南昌220」示範單位 @ 社聯組合社會房屋計劃

社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計劃」於今年7月順利取得「入伙紙」,名為「南昌220」,約160位輪候公屋及住在不適切住房的基層街坊將於8月底開始陸續入住。  「南昌220」樓高4層,合共提供89個一至三人組合屋單位,包括:35個約130平方呎的1人單位、29個約180平方呎的2人單位、23個約230-290平方呎的3人單位及2個約290平方呎的無障礙單位。每個單位附設獨立洗手間及浴室、冷氣機、抽氣扇、電熱水爐,另設有使用電爐的煮食空間。 再者,社聯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支持,資助住戶購買基本家具;與夥伴公司商討後,一人及無障礙單位住戶只需要付二千元、二人單位住戶只需要付三千元、三人單位住戶只需要付四千元,便可購買全新家具。另外,若住戶自行購買其他家具,計劃亦會提供購置家俬資助。 ...

共住房屋教曉住戶做人及儲錢 @ 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

「現在很多的房屋 (業主) 都賺到盡,出租一間房及一間屋,業主的利潤多達六厘,如果業主不賺到盡,賺三厘,對我們基層市民帶來很大的不同,我們社會房屋共住計劃的單位,都是有交租給業主,但不是暴利交租,對於我們社會房屋來講,係相對人性及公平的住屋平台。」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宿舍督導何偉圻說。  為支援無家者的身心需要,協會除了自行推行社會房屋項目外,亦參與社聯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成為深水埗大埔道小業主單位項目的營運機構,社聯協助翻新部份小業主單位讓機構安心使用,亦有不同津貼及支援給予機構及住戶,例如:搬遷津貼、小型維修和電器資助等。  小業主「慈善價」出租單位支援無家者 何偉圻指,在香港,有些有心業主願意以「慈善價」出租單位做社會房屋,業主們又有收入,同時又可締造社會和諧及社會責任;再者,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單親家庭共住房屋,業主覺得協會十分愛惜他們的單位。在社會房屋中,業主們都好滿意,覺得單位可以培養助人的氣氛,他們有時候過時過節也會探訪單位,及與住戶一起食飯及打邊爐。  社工助住戶  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社區資本 何偉圻表示,愈早向無家者及單親婦女等服務使用者作出介入,以共住的模式,協助他們建立儲蓄習慣、社交能力,以及發揮自己的社區網絡,有助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社區資本。例如:以前有一位服務使用者因入住我們的宿舍改變了儲蓄習慣,令何偉圻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宿舍居住了兩年,有穩定工作,協會同工鼓勵服務使用者培養儲蓄習慣,結果在兩年的宿舍生涯,儲蓄了八萬五千元,在離開宿舍搬出去住時,何偉圻相信他有很多租屋的選擇。這個例子成為協會的借鏡,在社會房屋的良好住屋環境中,有持續的休息地方,令服務使用者有充足的工作動力,何偉圻明白到任何住户進入共住項目,當中一定要處理的,就是改變他們的理財觀念。  其中一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住戶,是退休人士朱先生 (化名),他以前一直租住私樓,2003年退休,但沒有良好的理財習慣,又不懂申請公共資源,直至去年七月用盡畢生積蓄,沒錢交租,開始露宿街頭。在協會社工的幫助下,入住了大埔道項目,又申請了綜援。「教導我如何做人,讓我學習如何與人溝通。現在我每個月都儲到二千五百元。」朱先生說。  另一位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住戶,是成功戒毒的黃先生 (化名),他以前與家人同住,但因吸毒影響了家庭關係,不能一起住,便在協會的幫下入住無家者宿舍,及後搬入大埔道項目。「多謝無家者(協會),找到個地方給我住,令我丕需要瞓天橋底,以及這個業主都好好,借出這個單位給我們,讓我們幾位朋友共住。這些都是良心業主,以低於市價的價錢租給我們,像樓下的閣樓租金要一萬二千元,這裏 (租金) 是計算綜援租金津貼一個人是一千九百多元。這裏還帶給我很多得益,例如:主要是學習與人相處,我女兒來探訪我,覺得我有很大的改變,她都很開心。」朱先生說。他現在在教會擔任義工,繼續努力修補與家人的關係。 ...

失業迷途

原本任職司機的李先生2月起停工,月薪由三萬頓變零,只剩下當文員的妻子繼續有工開,變相一家四口現在要靠月入僅萬多元的她應付家庭開支。李先生試過找散工想幫補家計,但不成功,詎料申請財政援助亦處處碰壁。  政府雖然呼籲失業者可去申請綜援 ,但實際上他們很多都不符合資格申請,而且綜援帶有非常嚴重的負面標籤問題。面對當下數以十萬計打工仔失業或被迫放無薪假,社會應如何支援他們?  坊間提倡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 ,向失業 或開工不足 人士提供短期現金津貼。有學者亦認同有關建議,形容此乃刻不容緩,並建議長遠應考慮設立供款式失業保險制度,為勞工提供更好的保障。所謂失業保險 ,主要由勞資雙方共同供款,當僱員面臨非自願失業時,便可申領失業保險金作為短期的財政援助,避免因收入中斷而陷入經濟困難。  失業保險於多個國家或地區應用多年,制度已發展得相當完整、成熟,值得香港借鏡。今次疫情正正反映香港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大空隙,如何為勞動人口提供完善的失業保障,是社會今後必要探討的課題,當局應積極考慮推行失業保險及失業援助金制度。 即看《社情》閱讀詳盡訪問:https://www.hkcss.org.hk/第68期-失業迷途/ ...

給基層家庭送上有營養的餸菜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對香港經濟及民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基層家庭更是首當其衝。 面對失業問題,他們要減少支出,唯有節衣縮食。林先生一家三口就是其中的例子。  林先生說:「經濟上好大影響,交租、飲食、生活方面都受到嚴重影響。盡量不用錢,飲食方面盡量節省。一次過買多一點餸,分開幾天吃。盡量減省大人的消費,小朋友方面能滿足到也盡量滿足。」  香港樂施會署理香港、澳門及台灣項目總監黃碩紅說:「失業、經濟狀況差,整個家庭都很困擾,心情是很差的。在家中要苦惱如何省錢,家庭開支可以怎樣減省。租金其實不能減,亦是佔生活費中很大的比例。最容易減省的是食物,所以絕大部份家庭我們能接觸的,都告訴我們買少一點或吃一點,吃少一餐。其實我們很擔心,尤其是他們有小朋友,因為小朋友受的影響是最大。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構思了『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  樂施會聯同共廚家作、關注綜援及低收入聯盟 、香港營養師協會以及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於四月下旬推出「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兩年內為合共600戶有兒童的基層劏房家庭,提供持續半年、並切合營養需要的食物援助。  「我們是跨專業去做這計劃,希望為一些住劏房有小朋友的基層家庭,為他們提供六個月的餸菜包。因為有營養師的加入,所以在製作餸菜包的過程中,除了派餸菜包外,也會教授基層家庭,在劏房有這麼多限制,廚廁合一的情況下,也能煮一些有營的餸菜。」黃碩紅說。  劏房家庭的廚房空間狹少,通風情況較差,影響煮食的選擇。所以設計菜色時會以用最少煮食工具,最少油煙為主。營養師亦會透過即時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向參加者傳授健康飲食和烹調知識,並解答他們日常遇到有關營養的問題,對基層劏房家庭經濟及健康上有很大幫助。  林先生說:「因為一份份準備好的材料,很簡單看完了食譜如何製作,已經能做到了。飲食方面能節省金錢,教會了我如何煮得有營養,有什麼對小朋友好。原來想小朋友增強抵抗力,可以吃多點洋蔥、番茄、蔬菜、紅蘿蔔等。」  有營餸包需要人手負責清洗、處理和包裝,計劃同社會企業「共廚家作」合作,聘用受疫情影響而失業或停職的基層婦女,亦會為她們提供飲食流程相關培訓, 有助她們日後發展。  黃碩紅說:「令一些基層婦女有大顯身手的機會。其一可以參與計劃幫手準備菜式,亦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她們的收入,發揮自己的才能。縱使在疫情下不能容易尋找工作,我們能幫多少便多少。」  「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並不只是派發餸菜包的活動,更重要是讓婦女形成自學自助網絡,把知識在社區分享出去。  「我們希望這個計劃半年後, 街坊可以學懂這些知識,增加自己的能力,就算沒有這計劃,也能用便宜的價錢,可以買到一些有營養的菜式,亦能自己在劏房中煮食,用最簡單的方法,煮出吸引、易煮、有營養及便宜的菜式。」黃碩紅說  最後林先生亦鼓勵基層朋友說:「這個疫情一定會過去,將來會更好。」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