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非資助機構陷困境

疫情侵襲,重創經濟民生,不單弱勢社群首當其衝最受打擊,非政府資助的社會服務機構(非資助機構)在疫情下亦受到嚴重影響,陷入營運困境。 別以為非資助機構規模較小,對服務影響不大,實情恰恰相反。以社聯的機構會員為例,共有300多間為非資助機構,佔會員總數70%以上。它們的服務對象涵蓋病人自助組織、學習障礙兒童及家長、少數族裔、工傷工友、受暴力侵害婦女及囚犯更生等。每年接受服務支援的人數超過6,000萬人次,僱員數目超過10,000人。故能確保這些機構持續營運,對他們的服務對象和僱員均非常重要。 有以青少年服務為主的非資助機構表示,大部分服務項目皆因學校停課而暫停或延期,嚴重影響機構的日常營運。另一大憂慮就是財政問題,非資助機構主要都是靠企業及個人捐助者的捐獻,作為營運資金來源。然而,疫情下很多企業和民間籌款活動、街頭勸捐等紛紛取消或押後。加上經濟不景,不論企業或個人捐助者均正承受經濟壓力,無疑會減低對非資助機構的捐款意向。部分機構坦言,目前已面對現金流問題,若沒有額外資助難以承擔營運開支,如情況持續,下半年或陷入困境,有的更指可能要直接結束營運。 縱使面對重重難關,非資助機構仍然盡一切可行方法繼續提供支援,務求把對受助者的影響減至最低。期望各界亦在能力範圍內,去援助這些非資助機構,同時建議政府向合資格的非資助機構,派發緊急支援金20萬元,助他們渡過難關。 文章刊於2020年3月12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同行抗疫

疫症當前,全城日常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弱勢社群生活更苦不堪言。在口罩荒下,有清潔工連續幾天戴同一個口罩,也有身患長期病患的獨居長者因為缺乏防疫用品,不敢外出,又擔心沒有口罩便不能進出醫院覆診。 幸好以上個案皆獲社福機構跟進,能及時向他們送上物資解燃眉之急。事實上,在這段非常時期,社福界同工除了四處張羅防疫物資外,亦同時加強服務、增設支援計劃,務求社會上最容易被忽略、不受重視的群組都能一一受到照顧。同工們所做的可以啟發他人關心身邊有需要人士,實踐互助,積極攜手抗疫。 社聯近日推出「社福抗疫資訊網站」( https://ac19.hkcss.org.hk ),綜合了逾六十間社福機構製作的百多項抗疫資訊,內容涵蓋情緒支援、居家運動、網上學習資源,及分享疫情下動人的真人真事,方便服務使用者及公眾參考。網站並設有捐贈物資連結,公眾如有物資希望透過社福機構或慈善團體轉贈予有需要人士,可到網站了解。 期望網站能作為一個資訊集散地,為市民提供便利途徑掌握防疫訊息。 文章刊於2020年3月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軟餐樂活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增撥7500萬元資助安老服務單位提供軟餐予有吞嚥困難的長者。社聯近年正正積極牽頭爭取改革本港軟餐服務,故筆者對於政府採納意見推出措施感到鼓舞,能讓軟餐服務發展有一個好開始。 社聯近日更獲一個家族基金資助400萬元,與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合作,最快於5月展開研究軟餐的統一標準。始終本地軟餐市場尚處於萌芽階段,對於軟餐指引,例如軟食的軟硬程度、稀稠度及標籤制度等,都未有統一標準規範。所以是次研究將主要參考外國軟餐經驗,為本地軟餐業整理一套標準框架,以讓安老服務業界、食品製造商及照顧者有清晰指引,預備或購買合適餐飲。同時,研究亦會著手推動公眾教育,例如舉辦軟餐烹飪班,提升公眾對軟餐的認識。 事實上,長者經常有咀嚼吞嚥困難,加上味蕾退化,令他們很多時都覺得「無啖好食」,甚至不願意進食,生活質素逐漸下降。畢竟老人家可謂嚐盡所有甜酸苦辣,不論為珍饈百味,抑或是粗茶淡飯也好,到晚年卻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讓他們統統都吃不得,飲食只剩選擇不多的糊餐或流質食物,如此巨大的飲食轉變,相信心裡一點也不好受。 故此,積極提倡軟餐改革,對於保持長者的生活質素非常重要。充份吸收營養能維持長者健康,而適當軟硬度的食物亦有助維持咀嚼及吞咽能力,避免進一步退化。 期望政府持續增撥資源推動相關產業及服務發展,令居家或居於院舍的長者有更多合適的食物選擇,重拾對食物的享受,吃得有尊嚴。 文章刊於2020年2月27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財」不可露眼 !?

防疫和日用品搶購潮下,一直擔心會衍生一些不法行為,不幸言中。日前就發生一宗搶劫廁紙的案件,三名劫匪於旺角一間超級巿場門外,劫去放在卡板上約五十條廁紙,及後警方在附近賓館拘捕兩名涉案男子,起回所有廁紙。 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卻又非常寫實。友人說,口罩、搓手液、漂白水和廁紙等用品,今天已等同財富,所謂財不可露眼,於巿面購得物資時也要好好保管。 聽來像笑話,但又笑不出,回想二月初社聯替社福機構和基層團體預講五十萬個口罩應急時,也是每天戰戰兢兢的。首先,採購下單時擔心被其他人以高價搶購;運回香港時要找個安全的存放地方,同時加裝防盜設施。搬運貨物時,要把口罩紙箱遮蔽,以免引人注意,就算到分配予訂購的社福機構,也甚為低調。寢食難安,只為把物資送到機構單位和服務使用者手上。 最近不少企業及個人慷慨捐款,或協助社聯從世界各地採購合適的口罩及消毒搓手液。相關物資預計於三月初陸續送達。為盡量避免混亂情況,屆時我們會通過機構會員現有的服務渠道,將物資直接送給他們服務的基層家庭、獨居長者、殘疾人士和弱勢兒童等,預計約二十萬個家庭或個人受惠。同時,我們也在張羅物資,以協助社福機構維持必須服務。 採購和物流必須小心行事,不會大肆張揚,但我們必會清楚交待物資去向,讓公眾知悉。 文章刊於2020年2月19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借鏡社區土地信託平台

樓價高、租金貴,遠遠拋離基層市民的收入;輪候公屋的時間仍漫長,令基層市民被迫住在環境惡劣的居所。 過去兩年,社聯積極統籌及推動社會房屋,先後開發「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和「組合社會房屋計劃」,為基層市民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先導計劃促使政府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不同地產商亦願意提供土地予社福機構,發展過渡性社會房屋。面對新增的土地,如何能有效選取、分配及管理,以持續發展由民間主導的社會房屋? 營造有利社會房屋的生態環境 加拿大社區土地信託平台的概念值得香港借鏡。社區土地信託是個非牟利及跨界別管治的平台,主要負責向市政府或發展商租或買地,興建可負擔房屋。建屋後,與社會房屋企業(房企)或社福機構合作,由他們負責編配單位、管理物業及提供社會服務予住戶,部分營運機構亦可參與興建社會房屋。 作為跨界別平台,在租用土地前較小心評估土地的可行性,不會受增加房屋數量的壓力而忽略居住質素及項目對鄰近社區及環境的影響。此外,平台統一申請或借用政府和發展商土地,大大減省行政程序和時間。 在項目分配上,社區土地信託邀請跨界別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邀請有營運經驗的社會房企就新項目提交服務建議書。公平及透明的土地分配機制更可保證項目管理質素及服務建議更切合居民需要。 社區土地信託從不同渠道集結資金,除政府資助外,亦向信託合作社借貸,應付項目工程的現金流問題。信託營運須自負盈虧,故採用單一地約承租多塊土地,有利於融資、按揭貸款;更重要是一併管理、利用較高租金的項目補貼受資助的項目,維持整體財政的可持續性。在扣除營運或/及建築成本後,租金收入可用以支付社會房屋營運開支,餘款亦可協助開展新項目。 香港的過渡性社會房屋開啟了一種民商官房屋及社區發展模式(social-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既為基層居民提供另類適切住房,亦突破既有公營及私營模式的限制,但社會仍需要探索一套有效機制,讓這類社會房屋得以持續運作。 文章刊於2020年2月14日《Recruit.com.hk》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