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pture

院舍培育 關愛領袖

營運社會服務從來都是一門專業,除了日常運作,亦涉及非常多的風險管理項目。就像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少點應變能力也不行,尤其是院舍管理層,由照顧服務、傳染病疾控,到人事、財務和項目管理,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並不斷提升能力。 過往在院舍主管培訓方面,資助和私營界別很「切割」,也欠缺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機會。幸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社聯和香港老年學會將推行為期3年的「香港賽馬會院舍主管關愛領袖培訓計劃」,加強培訓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主管的管理技巧和領導能力,以提升院舍實施「以人為本」的照顧和工作文化,讓資助、自負盈虧、私營和合約院舍的主管亦能受惠。 這類培訓計劃最重要還是「貼地」技巧訓練,故邀請了許多擁有豐富經驗和智慧的導師,他們的參與不僅是為了傳授實踐經驗,更是為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關愛領袖。這種傳承的意義在於將寶貴知識和價值觀代代相傳,啟發並激勵更多院舍主管,為社會帶來更多溫暖和改變。這樣的領袖訓練不僅是對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投資,更是對整個社會福祉和服務進步的投資。 未來3年,預計總共聯繫360多間院舍,培育420位優秀主管,而首屆的140位主管則率先於今年3月至9月接受培訓。 除了舉辦培訓計劃,社聯還將建立全港首個院舍共享平台,吸引和發掘對院舍服務充滿抱負的同工。首屆的院舍主管將成為平台的學長,透過定期聚會和工作坊,提供一個開放和互動環境,讓大家進行專業交流、相互學習,並建立強大的院舍主管支援網絡,藉此提升院舍管理質素,惠及長者及殘疾院友。 文章刊於2024年2月16日《Recruit – 蔡海偉專欄》 ...

人.社會.科技

這年多以來最熱門的話題必定是人工智能AI又或是ChatGPT,全方位影響著社會發展,改變了許多行業的運作及生態,社會服務也不例外,網上輔導和危機辨識工具早已套用AI功能,還有許多社會服務陸續應用不同類型的科技。善用科技不但能幫助機構提高服務效率,更能拉近人與人的地域限制,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距離。 社聯每兩年舉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表揚業界在推動社會福利發展的卓越表現,促進專業交流。今屆剛完滿結束,其中特設「人.社會.科技」主題獎,三個得獎計劃均善用科技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適切服務。 聖雅各福群會的「656照顧者好幫搜」是專為護老者而設的互動資訊平台,提供「資訊」、「資源」及「諮詢」,整合資訊懶人包、特設資源地圖以增加資源透明度。平台亦提供WhatsApp 線上支援,為護老者解答各種照顧疑難。 由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明愛、香港青年協會、香港青少年服務處、聖雅各福群會及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合辦的「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專為11-35歲年青人而設,提供全天候的即時文字輔導服務。年青人可透過多種渠道與輔導員或受訓義工進行保密的對話,放心抒發來自學業、家庭、朋輩相處及工作等引致的情緒困擾。 至於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的「賽馬會『無痛E世代』長者膝痛管理計劃」,機構主導研發AI應用程式,將運動、人工智能遊戲和治療三合一。透過程式記錄的數據和姿勢骨架圖片,團隊分析玩家實時的運動表現,從而調節其運動處方,讓玩家得到適切的治療。同時,長者亦被邀參與程式的版面設計及構思,令程式更貼心、吸引和方便。 科技,尤其是大數據和AI正在引領社會服務進入一個新領域,只要好好掌握,受惠不單是弱勢社群,而是整體社會發展。 文章刊於2024年2月15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樂齡屋苑

今天的物業管理行業和以往的「看更」很不同,除了工作專業化,亦有著連繫社區的功能,許多時候,大廈管理員較我們更認識左鄰右里,甚至掌握他們的需要。一直在想,如要有效建立幸福社區,有著不同的支援和資訊,物業管理應該是一個很合適的切入點,剛好有家企業和我們有相同想法,因而促成了「全城齡活樂齡屋苑倡導計劃」。 大圍金獅花園二期樓齡約30年,由華懋集團發展及管理。隨著住戶年齡老化,社區有不少需要配對社區服務的長者及照顧者,例如認知障礙症患者、照顧及護老者等。然而,他們普遍對社區資源沒有足夠認識,我們透過計劃的一系列措施及活動,將社區資源滙聚到屋苑。 同時,透過不同的培訓、專家講座及推廣活動,向物業管理人員、居民及照顧者提供基本健康資訊,計劃亦善用屋苑的公共空間,播放教育影片及張貼社區資源小冊子。 當中,物業管理人員的角色尤其重要,擔當物管處與居民之間溝通橋樑,要學習如何辨識及協助屋苑有需要的長者及護老者,掌握區內的服務資訊,在有需要時運用社區資源支援長者居家安老。住戶都覺得社區網絡更緊密,更認識鄰近社福機構和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哪些服務。 「全城齡活」概念值得發展下去,我們也在探討將計劃擴展至其他屋苑,讓更多長者及護老者受惠。 文章刊於2024年2月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全民運動。健康社區

根據衞生署《2020-22人口健康調查》,四分之一的受訪成年港人參與體能活動量不足,不達世衞建議標準。缺乏運動的實際情況可能更普遍,原因不外乎由於工作、學習或家務太勞累,難以騰出時間運動,另也有許多關於身心、陪伴及設施等個人及外在因素。缺乏運動也是引致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調查亦發現慢性疾病例如超重和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在香港人口中十分普遍。 政府現正推動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除了確保市民可獲得適切的醫療服務外,如何協助他們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重要策略,而去年的施政報告也提出多項措施鼓勵全民運動,例如考慮特定節日免費開放體育設施給市民使用,體育館將增設自我體質測試站,在戶外場地引入智能健身設施等。 然而,知易行難,要建立全民運動氛圍必須有賴不同持份者的協作,透過跨界別合作加入健康生活元素,推廣健康習慣。例如有社福機構與私營健身室聯手推動長者運動,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年逾七十也能舉重;另有過渡性房屋項目加入基層醫療及健康服務元素,在空地劃出羽毛球場及滑板區之餘,同時為居民提供健康檢查、追蹤研究及疾病風險管理等資訊;至於企業也能照顧員工身心健康,一間巴士公司在部分車廠的員工休憩區設有健身設施、桌球檯、氣墊球機等,鼓勵員工活動身體,甚至觀察到不少車長飯後久坐而造成中央肥胖,因此舉辦健康減肥計劃。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的雷雄德博士則認為應從兒童及青少年教育著手,培養關心身體健康的意識,硬件軟件兼備,才能有效普及運動。推動全民運動和社區健康還有許多可能性,有興趣請參閱新一期《社情》:https://bit.ly/49cOx7m 文章刊於2024年2月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社區客廳」須兼顧選址及劏房住戶需要

劏房居住空間狹窄,許多缺乏分隔及家居設備,不要說客廳、就連獨立廚房及洗手間也欠奉,影響煮食、個人護理及兒童學習等生活所需。社聯最近進行調查,接觸480個劏房住戶,其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只有55平方呎,兒童不時要在床上做功課及溫習,情況不理想。 針對劏房住戶的需要,政府近期推行「社區客廳試行計劃」,提供設施及服務供劏房住戶使用,首個社區客廳亦於深水埗區正式營運,一年後檢討成效,或考慮擴展至其他社區。 社福機構一直有為劏房住戶提供支援服務,例如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葵涌的服務中心,面積約一千多平方呎,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提供社區廚房、洗衣乾衣、兒童遊樂、共購日用品、就業支援,以及協助申請福利服務等,滿足石籬一帶劏房住戶的需要,服務模式與社區客廳相近。 根據調查結果及社福機構的經驗,除了旗艦式的大型處所,社區客廳也可散落小區,方便可達,大部分受訪劏房住戶都希望居所到社區客廳只須約15分鐘或以下的步行時間。至於住戶需要也不盡相同,育有兒童的住戶需要學習及玩樂空間,單身人士則較缺乏家居設備,需要洗衣乾衣及飯堂等服務。 政府可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及數據分析,了解各區劏房住戶的結構,對不同設施及服務的需求,根據地區特色而選定社區客廳的位置及設計服務內容,惠及更多劏房住戶。 文章刊於2024年1月2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