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ario Supplement

Only availab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M730》社情特輯:福逾百歲、健享樂齡

《AM730》社情特輯:福逾百歲、健享樂齡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資料,香港自2013年起蟬聯全球最長壽地區,人均預期壽命85.3歲,長者數目也急劇增加,2011 至 2021 年間, 80 歲或以上人口的比例激增 44% (27萬人 至 39萬人),百歲長者則更添6倍 (1,890人 至 11,575人),比例僅次於日本。 「老有所依,安享晚年」是社會對長者照顧的期望,但面對持續老齡化的情況,社會需要採取不同的政策和善用科技,以支援高壽長者及其照顧者的身心需要。
第80期【立體焦點】- 貼心社區支援不可少

第80期【立體焦點】- 貼心社區支援不可少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近年推展「賽馬會友『伴』同盟護老者支援計劃」,見證許多照顧個案,服務總監(長者照顧─家居及社區照顧)唐彩瑩指出,在他們的個案中,有四成多從未接觸社會服務,照顧者已支撐得很辛苦,尤其以老護老的一群,照顧者自身年老體弱,或被照顧者行動不便,甚至有認知障礙症等疾病,照顧工作就更為艱難。 「這些高危護老者全天候無休地照顧家人,亳無依靠,壓力很大,有的出現抑鬱徵狀,已到臨界點,如再遇到突如其來的衝擊,很可能釀成悲劇,故有必要提供適切的社會支援。」唐彩瑩說。 有位年過九十的婆婆,由七十歲的兒子照顧,唯兒子右手腕有舊患,發軟無力,令扶抱動作格外困難,每天扶抱母親起床三次吃飯已是極限,哪怕再多一次,他也做不到。再者,母親有吞嚥困難,兒子每天為她買白粥裹腹,但份量和營養不足,婆婆非常消瘦,肌肉流失,也更加無力,增加照護難度。 「替假護老者」紓緩重擔 社工嘗試逐步對接合適的服務給婆婆,例如提供家居服務、送飯、醫療護理及用品設備等,輔助兒子更好地照顧母親,並且安排「替假護老者」在有需要時幫忙照顧李婆婆,讓兒子終於有一點喘息的機會。如今兒子也開始學習烹調有營養的餐膳,希望母親能吃得更健康,生活更開心。 唐彩瑩指出,長者和照顧者許多時候需要緊急支援,但並非一定是那些高照護程度的服務,可能只是短暫看管、陪診、幫忙買菜和日用品,甚至與他們閒話家常,給予照顧者一點喘息空間。社區上也有不少有心人能夠提供協助,關鍵在於能否有效地動員社區持份者,而不同服務之間的協調和轉介也要做得更完善。
陪伴機械人提供主動式互動、 健康建議、音樂治療、跌倒偵測及通知等功能

第80期【立體焦點】- 科技支援 「認知障礙症」患者

根據第二期《香港百歲老人研究》,在151 位受訪高壽長者中,就有近四成患有認知障礙症,而根據《2017精神健康檢討報告》,估計全港有高達十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隨著腦功能逐漸衰退,患者的認知能力逐漸減弱,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記憶、判斷和執行力,還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和行為,以至日常生活也需要別人協助。 為了加深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及樂齡科技的應用,賽馬會「a 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早前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團隊合辦工作坊,介紹支援各階段認知障礙症人士的照護機械人,並特別帶來一款貓頭鷹智能伴侶機械人,能夠幫助患者及照顧者。 中心主管及一級職業治療師黎嘉銘指出,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是一段漫長歷程,從早期到晚期可達10 年。患者狀態階段性起伏,容易令照顧者身心俱疲,階段性家居訓練和按每個階段的需要選用樂齡科技,有助減低晚期照顧負擔。 早期患者短期記憶力變差,有機會出現短期記憶缺陷,例如遺失財物。患者也會出現情緒多變、疑心重的問題,影響與照顧者的關係。早期家居訓練著重提升社交互動技巧,促進與環境的互動,協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延遲衰退。患者也能玩線上小遊戲,使用失物追蹤器等,減少短期記憶力變差的困擾。 中期患者容易混淆遠期記憶,例如忘記回家的路。家居訓練可配合語言圖片卡,刺激記憶功能,訓練表達能力。這階段可選用GPS 定位智能拐杖,提示患者走失的地點。 晚期患者認知能力衰退嚴重,逐漸忘記熟悉的人和事,肢體功能較差,可能出現失禁、臥床的情況,生活需他人照顧。晚期訓練著重情緒抒發,較多被動訓練,例如聽音樂、按節奏拍手運動。翻身護理床、智能尿片等則能在護理過程中協助照顧者。
102 歲陳婆婆性格樂觀開朗

第80期【立體焦點】- 百歳陳婆婆 的樂齡經驗

102 歲的陳婆婆,性格樂觀開朗,有兩位家庭傭工貼身相伴,兒子馬先生雖然不是同住,但經常到訪探望。 馬先生說:「媽媽身體不是特別強壯,托賴沒有太多病痛。她的精神狀態很不錯,為人十分善良,思想正面樂觀。雖然現在沒有以前般精靈,但我相信她享受長壽,是因為維持了健康、積極的心態。」 陳婆婆不良於行,需要兩位家庭傭工一起合力扶抱,才可以移動及洗澡,日常外出亦要使用輪椅代步。馬先生指以前兩位家庭傭工只能利用自己的體力,格外小心地攙扶陳婆婆起身,由電動床移動她坐上輪椅,或是由輪椅轉移上床,避免令她受傷及感到不適甚至痛楚。 因此,馬先生為母親添置了電動移位機,協助陳婆婆由床移到輪椅或客廳,此樂齡科技產品讓傭工安全穩妥地照顧陳婆婆,同時亦減少長者及傭工受傷的機會。 馬先生曾經參觀賽馬會「a 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了解到不同的樂齡科技產品及租賃服務,例如輔助餵食機。賽馬會「a 家」的職業治療師上門評估後,令他們認識到便攜式洗頭器。他認為樂齡科技是好事,隨著科技進步,愈來愈多產品及專業人員協助長者家居安老,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基層醫療配合樂齡科技 協助居家安老

第80期【立體焦點】- 樂齡科技輔助器材

特別功能輪椅 (可作步行車及輪椅使用) 此輪椅設計具有自推或助推式功能,以及可以轉成助行器兩用 簡單調整手推把角度,便能將輪椅變成助行器 坐墊採用防滑海綿,加上前高後低的設計,能防止臀部向前滑動 有輪沐浴便椅 有輪淋浴便椅可作淋浴椅及便椅使用 可放置於床邊,方便於晚間如廁,減低跌倒風險 座板後方有U 型開口設計及配備可拆式扶手,方便清潔下身及如廁時使用 可拆式便盆及座墊方便清潔,確保衛生 腳踏板可作𠄘托腳部之用,同時亦可收起及調較角度,方便不同人士需要 設有把手及可上鎖車轆,讓照顧者安全又輕鬆地將使用者轉移 便攜式座廁扶手 手柄可提起,以便轉移 手柄可調整前後位置,配合使用者手位需要 可調較扶手高度,配合用家需要 安裝無需工具,方便快捷 多用途扶手 結合扶手及摺椅功能,靈活配合使用者不同需要 扶手設於金屬底座上,安全穩固,無需鑽牆或安裝 椅背設有不同高度橫向扶手 整體高度,位置和方向亦可調校
基層醫療+樂齡科技

第80期【立體焦點】-九旬侍百歳 「以老護老」普遍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進行正值世紀疫情,故研究亦針對當時長者家庭照顧者的經驗和需要。超過55%受訪照顧者的年齡已屆65 歲或以上,最年長的照顧者為92 歲;八成照顧者為長者的子女,總數逾半(56%)與長者同住,「以老護老」的情況十分普遍。 大部分長者(78%)的生活支出由子女供養,其次的經濟來源自政府公共福利金計劃的高齡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兩項津貼於2022 年9 月合併)。近半的照顧者(48%)表示有少許至很大的經濟壓力,逾八成(83.2%)照顧者月入少於住戶入息中位數30,000 元,而低於四人家庭貧窮線($20,800)的則達70.5%;近半照顧者(48.3%)表示有少許(36.4%)至很大(0.7%)的經濟壓力。 就算是深愛至親,照顧者長年累月的付出,感受到壓力和負擔乃自然不過。儘管41.1% 的照顧者表示侍奉長者「高得益」,但也有18.2% 的照顧者覺得「高負擔」。 再者,社交及人際關係支援對長壽長者和照顧者十分重要,但調查顯示38.2% 受訪長者及51.7% 照顧者經歷社交孤立,即訪問前的一個月內接觸少於兩名親屬或朋友,而29.8% 的長壽長者表示甚少(少於一月一次)與朋友/ 家人聯誼活動。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指出,「以老護老」情況非常普遍,尤其是60 至70歲的金齡長者,他們十分有孝道地照顧90 歲,甚至上百歲的父母,當中有危亦有機。危機是子女經常和我們說有力不從心的情況,在需要體力照顧方面如扶抱和洗澡等;在精神方面則每天每分每秒要看顧父母,擔心父母跌倒,壓力很大。不過,亦看到一些機遇,因為這群金齡長者的知識水平較上一輩為高,大部份習慣使用智能電話,相信這是十分好的時機去推展樂齡科技於居家安老。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陳文宜表示,隨著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衰退難以逆轉,但適切的支援服務、基層醫療,再加上樂齡科技輔助,能夠讓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理和認知能力,並提升照顧者照顧和護理長壽長者的信心和能力,協助居家安老和加強社交連繫。 目前政府《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服務主軸,可考慮設立「地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社區上有需要人士及家庭,推行預防慢性疾病及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項目,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再者,針對長期病患需定期用藥的長壽長者,可於地區設立社區藥房,長者及照顧者覆診後可直接到社區藥房取藥,更省時便捷,同時提供其他配套如藥物諮詢等服務,增加長者用藥的遵從性。 至於善用樂齡科技方面,政府計劃今年第三季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擴展至用於租借輔助科技產品,期望進一步推廣社區券計劃和樂齡科技,令更多長者充份使用服務。目前,賽馬會「a 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一站式的評估及租賃服務,服務中心內設有擺放各種樂齡科技器材的模擬家居佈置,讓長者、照顧者及公眾親身試用各類型樂齡科技器材。團隊會透過不同體驗式教學如互動體驗工作坊,配合相關資訊,協助參觀者理解樂齡科技,並選擇及申請租賃合適的器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