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爬進劏房戶耳朵

前兩天參加「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 友里居」的活動,探訪一位入住華富閣共享房屋的住戶。這位女士與三個女兒之前租住寮屋劏房,租金昂貴之餘,環境也非常惡劣。門戶陰暗及發霉,屋內有大大小小的昆蟲出没,女兒曾被蜈蚣咬,也試過有蟲子爬入女兒耳朵。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誰能好好生活,孩子又怎樣好好溫習。直至他們有機會入住共享房屋,生活環璄和情緒才能大大改善。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推出將近兩年,幫助了七百多名苦候公屋的基層人士和家庭脫離不適切住房,重塑社會資本。然而,保守估計仍有二十多萬名劏房居民,還有什麼方法可解決他們最迫切的問題? 事實上,蝨患、蟲患、鼠患於劏房常見,嚴重的更要多次滅蝨,劏房戶根本無力支付專業公司的費用。再者,無論是簡單的家居維修、添置合適狹小空間的傢俬,以至日常家用物品,劏房戶都難以負擔。 關愛基金計劃於明年推行新項目,向低收入的劏房戶發放一筆過津貼,透過進行簡單家居改善、維修、購買傢俬或家用物品和滅蟲滅蝨服務等來改善他們的家居環境;並協助他們連繫社區資源,從而獲得適切的支援。 不要看輕小小的家居改善,這關係到劏房戶每天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尤其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計劃的特點是非政府機構的參與,前線同工最了解街坊的實際需要,由他們評估劏房戶的家居環境以提供支援,這就適合不過,能夠確保資源用得其所。 文章刊於2019年5月28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推動親職文化更新 打破過度競爭風氣

由聯合國宣告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起,隨後每年5月15日被確立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目的旨在鼓勵國際社會提高對家庭價值的重視以及加強對家庭的支援。為響應國際家庭日,本港社福界將每年五月定為「快樂家庭月」,本年度就以「一起探索」為主題,透過一系列地區活動宣揚「跳出家庭日常,探索全新體驗」的訊息,鼓勵家庭成員間深化彼此的連繫感。 推動家庭在社區層面參與優質的活動,固然有助強化家庭凝聚力。然而,我們卻不可忽略社會文化對家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近年本港社會興起一股「贏在起跑線」的價值觀念,父母認定子女人生成功的唯一指標在於能否進入大學,而他們又深信報讀哪一所中小學以至幼稚園更是決定性關鍵。父母各出其謀,好能讓子女在幼兒階段便能突圍而出。這套思維亦被現有教育制度及生態不斷強化,無論家長或兒童的意願如何,往往也只好無奈地跟隨「主流價值」而行。 教育統籌委員會剛於4月發表「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專責小組檢討報告」,報告指出在現今競爭的氛圍影響下,不少家長過度重視子女在讀書和考試方面的表現,因而過分催谷學業。而在惡性循環下導致父母和子女都身心俱疲,影響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因此,報告提出透過改善家校合作和加強家長教育,藉此減少上述過度競爭文化,當中包括多項建議,如鼓勵學校家教會及家教會聯會舉辦更多家校合作活動、推出「正向家長運動」、委託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設計和發展家長教育課程架構、電子學習課程以及職場家長教育課程等。 事實上,社福界自70年代而來一直致力推動家長教育,並以此作為支援家庭的主要預防策略,目的是鞏固家庭面對逆境的抗禦力,以防止家庭問題發生。近年社福機構因應本港家庭形態的轉變,積極推動服務創新,如發展專為離異家庭而設的共享親職教育、涉及多代家庭的祖父母親職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長支援以及推廣父職教育等。 業界的專業經驗及相關研究亦引證出,具質素的家長教育不僅只是傳授家長教養子女的知識與技巧,更應從家庭的整體需要著手,例如夫婦關係的建立、父母角色適應、父母的個人情緒支援也是重要元素。而家庭友善的社會環境 (包括公共政策及社會氣氛),對於父母能否有效實踐親職功能也至關重要。 誠然,要減少現今社會的過度競爭文化,必需要打破當中惡性循環,其中關鍵是如何在現有家長教育工作注入新思維,建構更多另類可能性,讓家長了解及體驗到「贏在起跑線」以外的親職經驗。因此,家長教育運動應以推動親職文化更新為目標,致力重塑社會氛圍,向社會展示兒童成長的多元性,締造與競爭文化相抗衡的另類文化,從而逐步帶動社會文化觀念上的改變。 過度競爭文化的確令本港家長及兒童面對沉重壓力,甚至嚴重扭曲兒童應有的快樂童年。追本溯源才能對症下藥,要減少過度競爭文化,除加強家長教育工作以外,更必需認真檢視香港教育制度(如學位分配機制、大學收生政策、中小學課程檢討等)與競爭文化形成的關聯,方能還香港家長及兒童一個快樂的家庭。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總主任(家庭及社會服務)梅偉強 2019年5月 ...

市區重建應如何以「人」為本

在2011 年公布的《市區重建策略》中,市區重建局(下稱「市建局」)重申市區重建的理念是「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雖然近年有關市區重建的爭議似乎不多,但市區重建仍然面對重重困難。筆者認為,以現時市建局的定位,要落實「以人為先」的理念有一定的困難;若不反思其角色,市區重建將難以推進。 市建局是一個法定機構,獲法例賦予權力改善香港的住屋水平及已建設環境,有無可推卸的公共責任。然而觀乎市建局過去的重建項目,重建後的樓宇一般以豪宅包裝,傾斜於市場上有能力購置豪宅物業的階層,令區內可負擔的房屋數量大幅減少。整個重建過程,市建局就像是利用公權力從低收入家庭收回住屋,然後興建豪宅予有能力階層,這跟「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理念相去甚遠。 大部分不適切住房都是位處市區的舊樓,關係着無數未獲公屋支援的低收入家庭唯一容身之所。無論住房環境多差,住戶本身都不希望住房被拆卸。一旦居住的地方被納入重建計劃,業主不再願意投入資源改善樓宇狀况,意味居住環境只會更惡劣,住戶被迫要住在日久失修的樓宇中。同時,「重建」代表基層可負擔的居所「買少見少」,拆卸後住戶或會面對「無路可走」的困境。 推展舊區重建,市建局的眼光不能只放在重建後的市場需求。若忽視受重建直接影響的住戶,不但「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理念難以真正落實,亦有可能影響市區更新速度,或令市建局面對財政壓力。唯有認真面對舊區住戶的需要,方能創造雙贏。 住戶互相幫助 帶來良好協同效應 2017 年,市建局響應「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向社聯提供了一些單位轉租予有需要的基層住戶。雖然數目不多,但獲得社會上不少認同。觀乎上述計劃成效,若市建局能提供更多物業單位予社聯或其他社福機構作過渡房屋用途,可望協助紓緩劏房戶困境。 劏房戶的困境,是受制於狹小居住空間,家庭成員間摩擦衝突的機率也增加。當出現衝突時,緩衝空間亦不足夠,無論對成人或兒童的身心發展都有負面影響。加上舊區不適切居所的環境風險高、治安差、衛生情况惡劣等眾所周知的現實,若無外力支援,居民難憑一己之力走出困局。 社區層面的支援,有助住戶滿足社交和個人心靈需求。可惜除工作以外,這些住戶往往足不出戶,社區鄰里網絡十分薄弱。當家庭或個人面對困難,均無法獲得社區支援;面臨重建時更要獨自面對各種挑戰,身心都承受巨大壓力。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將支援服務帶入住戶居所,並且連繫每名住戶的能力和網絡,透過互相幫助,產生協同效應,為他們自己提供強大支援。不過,過渡房屋在短期內難以大量供應,尚有數以萬計的劏房住戶的住屋問題難於短時間內解決。除了提供單位作過渡房屋,市建局仍有不少空間落實其重建理念。只要對症下藥,便能增強居民的生活能力,面對困難。 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 需持續發展 現時市建局設有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但礙於服務內容,一般只包括一些補救措施,未能發揮社區支援效用。為彌補不足,有些服務機構會申請不同的資助推行服務計劃,把住戶和社區持份者重新連結起來,成為重建社區及居民的支援網。這些計劃,不少是針對改善舊區居民居住環境,有的動員專業人士免費為劏房家庭設計家具,有的透過推動居民互助提供家居維修服務。透過群策群力,建立鄰里網絡,就能解決社區及住屋問題(如水電設施、安全衛生等)。同時,當面對更複雜的家庭和個人需要時,社工能適時把個案轉介到相關專業服務作深入跟進。 不過這些資助有時限性,規模亦有限,正面效果不能持續。若市建局能有更廣闊視野,更有策略地協助重建社區支援能力,便能真正做到「以人為先,地區為本」的市區重建理念。市建局在規劃重建項目時,可以考慮資助成立地區為本的平台,結合區內服務機構、社會企業、商界、地區團體、個人等力量和資源,促進跨界別合作,集合力量支援區內受重建影響的居民。 除此之外,市建局亦可考慮利用其社區資源,釋放其社會價值,為社區居民提供支援。其中,為有關的服務隊或單位提供適合的活動場所,市建局有無可取代的角色。若能在當區為服務單位提供公共空間,將有助他們發展利民紓困的服務想法和計劃。 以「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作為市區重建的理念,無可置疑,相信不同持份者都會認同,關鍵是如何具體落實。筆者認為以地區跨界別協作的策略,拉動住戶和社區持份者積極參與,發掘社區資源和潛能,編織社區支援網絡,最能紓緩舊區居民的生活壓力。 市建局若能以新思維推行與民共議,相信日後在進行重建時更能與受影響居民建立互信,創造雙贏,更有效推動市區重建。 (文章刊於2019年5月23日《明報觀點版》)    ...

適合「SEN」孩子的感知花園

或許你在街上遇過一些比較「與別不同」的小朋友,他們可能會四處亂跑、發出興奮的叫聲、手舞足蹈,有的則注視某些東西,有時會引來路人的奇異目光。 其實這些可能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小朋友,他們對外界的聲音、觸覺及視覺等感知需要特別敏感,當感知需要不被滿足,就會自我尋求「刺激」,亦是旁人眼中的「行為問題」。他們需要透過不同的訓練滿足感知需要,例如 :打鞦韆、玩水、捉摸不同質感的物品等,提升他們的感官能力,同時減少一些「行為問題」。 社福機構及特殊學校一直以來提供很多的感知訓練課程給予SEN學童,但提供訓練所佔的空間大及設備多,維修保養費用的確不少,而坊間有不少有心的義工及公司願意協助業界。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由匤智會張玉瓊晨輝學校與香港寶嘉建築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的「共融感知花園」計劃,公司運用在建築上的專業知識,免費為學校重新設計及開發校園的戸外活動空間,運用各種地盤棄置的環保材料翻新及加工完成的遊戲區,建立感知花園,例如 :種植四季不同生長形態的植物、提供嬉水設施及創意走廊,讓學生通過聲音、視覺、觸摸和對大自然的探索,提升他們的感官能力。 有句英文諺語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即是說 :「教養好一個孩子要一村人的努力」。SEN學童亦不例外,在跨界別協作下,運用建築公司專長,改善特殊學校學童的學習環境,為老師提供多個教育選擇,這計劃同時獲得社聯「商界展關懷」計劃的「傑出伙伴合作計劃獎」,正正是一個良好實踐例子。 文章刊於2019年5月21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關於扶貧 – 給邵家臻的信

阿臻: 政府日前舉行扶貧高峰會,即使計及政府恒常現金措施,香港貧窮人口仍高達101萬,貧窮率達到14.7%。許多關心貧窮問題的人士,社福機構及基層團體的代表都來了,唯獨少了作為社福界立法會議員、與我們並肩倡議扶貧工作的你,不過我肯定你仍然為改善貧窮人士生活著急。 由如何協助就業、支援照顧者,以至動員其他界別等等,出席高峰會的人士提出很多質詢和意見,當中亦有提及綜援制度,政府指現時正就綜援制度內的特別津貼作出檢討,這亦是三會一方(社聯、社協、社總及臻辦)過去幾個月其中一項重點倡議工作。 此外,勞福局局長指政府大部份服務均是由非政府機構發展先導計劃,證明有效之後,再納入為常規服務。他指政府的配對基金,便是要鼓勵商界及非政府機構合作,發揮創意和發展創新服務,推動民商官合作。 舉辦扶貧高峰會的意義在於讓政府最高層官員聆聽民間意見,讓持份者可以透過高峰會提出建議。其實,促請民間參與又豈只一年一度一個早上的高峰會,政府應在其餘364.5日繼續虛心聆聽市民意見,渠道應更多更廣,開誠布公才是建立社會共識的關鍵。 未來幾個月,我們會繼續跟進相關倡議工作,雖然少了一個人,但正如臻辦仝人所言,希望每個人也多行一步,堅定前行。 最後,祝你早日康復。 海偉 2019年5月14日 文章刊於2019年5月14日《AM730–蔡海偉網誌》 ...
Back to Top